• 4215阅读
  • 1回复

葫芦岭:隐藏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竹山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9-14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0-09-14) —
$2 0*&4y^  
葫芦岭:隐藏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e2v,#3Q\  
j43HSY7@  
8dfx _kY`/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0年09月04日 来源: 清远日报
作者:高峰 _G42|lA$/  
tW +I?  
  余锦华的侄子余桂恒在葫芦岭上寻找革命的足迹
  葫芦岭全景
  今日的葫芦岭澜水村新貌
ZtiOf}@i\  
                                        [td]    [/td]                                                                            -->
                                        [td] 高峰  [/td]                                      
  ■(清新)高峰 文/图 mtp[]  
f7L|Jc  
  葫芦岭,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其地域范围即现在的清城区东城街办澜水村委会增强三村、五村、六村、七村等四条村庄,除七村姓欧外,绝大部分都是余姓村民。最近,为了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清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清远农军起义,笔者深入葫芦岭,采访村中长者。同时,翻阅了清远/地方志和中共清远县党史,竟然发现了一段尘封了八十多年、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时,有理由缅怀在那个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立誓“为人民过上好日子”而抛头颅、洒热血,为建设新中国而作出牺牲的先烈们。 rYT3oqpfT  
PGJ?=qXr#  
  地理特殊的葫芦岭   8Og9P1jVh  
FD8aO?wvg  
  葫芦岭北倚笔架山,南临北江河,东接连绵起伏的峡山诸岭,西有澜水和笔架河环绕,山水相连,易守难攻,因其“山势如平放之葫芦”,故曰“葫芦岭”。 r$+9grm<  
edch'H^2+P  
  葫芦岭历史悠久,据清远县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而从余氏家谱可以看出,葫芦岭真正的兴旺发达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葫芦岭的余氏开基始祖为“余氏四虎”,他们于乾隆初年从粤西的郁南县连滩镇移居而来,至今已经繁衍了十代,而连滩余姓始祖余芳选,则在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闽南漳浦县五凤里蒹葭村迁来粤西。 mZORV3bN  
4Hu.o7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 3)=$BSC%  
Qf"gH <vT  
  地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代以后,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余姓纷纷南迁,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余姓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望族。唐末宋初,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明清之际,余姓已遍布江南各地,并得到迅速发展。 \!-X&ws  
P /Js!e<\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福建沿海屡遭倭寇骚扰和破坏,闽南沿海的居民为避祸而迁移到粤西的内陆地区,至郁南连滩余姓始祖余芳选的第六代裔孙“余氏四虎”,因为是地主大户的丫环所生,备受歧视。于是兄弟四人结伴迁居清远葫芦岭,初期捕鱼为生,富裕后筑宅置产,造桥修路,葫芦岭遂为知名村落。由于葫芦岭翠嶂千重,古木参天,双溪汇注,天赋灵性,更难得的是北面有一大片广袤田野,远处又有 sb;81?|  
98A ;R  
  笔架山脉的大、小帽山青山相拥,正好应了“狮象守门”之说,村人认定此地为“万古不败之地”。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共清远县地下党和清远农会活跃之地,与附近的石板村齐名,是著名革命老区。 G<$UcXg  
afH`<!  
  葫芦岭上宣誓起义   .0nL; o  
'Exj|Y&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和广州等地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清远和全国各地一样,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员和革命众遭到捕杀。中共广东省委发出了关于以武装暴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指示,派员到清远县等地传达执行,省委委员周其鉴接受党的重托,把清远县农协改组扩大为“非常时期特别委员会”,召集和训练农军,随后周其鉴以副总指挥的身份率领清远280名党员和农军骨干集结韶关,组成北江工农革命军北上湖南、武汉,最后抵达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而留下来的则被迫出走或转入地下活动。 T0v;8E e  
GV* B$  
  1927年10月,为配合广州起义,在香港活动的清远县农运骨干赖松柏、赖彦芳、汪耀、林焕文等人坚决执行省委指示,决定秘密潜回清远组织农军起义。 On#RYy^}  
]k5l]JB  
  清远县农军设常备大队,大队长赖松柏,下设3个大队,12个中队,农军队伍达1200人。清远县农军同国民党反动民团进行过多次的激烈武装斗争。他们还派出农军武装支援过广宁、花县、英德等县农军抗击反动民团武装。 3S ,D~L^  
pX+`qxF\  
  12月2日晚上,赖松柏、刘清、温锦成等清远县农运骨干在县城东郊的澜水葫芦岭村召开有清远的200多名农军和花县的160名农军参加的动员大会,宣布成立“清远县攻城暴动行动指挥部”,由赖松柏、刘清、宋华任总指挥。同时宣布成立“清远县工农革命军独立团”,赖松柏为独立团团长,刘清为攻城突击队指挥员,宋华为独立团参谋。 3w#kvtDVm  
Y&'Bl$`  
  12月3日,在中共广东清远县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清远县、花县农军组成的清远县工农革命军独立团发动了攻打县城的起义。凌晨6点,刘清率领攻城突击队从澜水沿北江河边直插上廓街,迅速攻占水关口城防哨位。攻城农军迅速打开城门,从西门、东门、北门冲至集结点“清远学宫”汇合。刘清与花县农军刘绥华带 wz<YflF  
ggIz) </  
  领6人突击队率先攻入县署衙门,俘虏县长陈守仁及其一批下属官员、差役,缴获县政府大印。 fE8/tx](  
TU&gj1  
  正当县城军民欢庆胜利之际,县长陈守仁和几个主要随从在县署后门逃回到天湖塘,迅速纠集反动民团头目潘伯良、谢家齐等人,由三码头、城隍庙向县署衙门反扑。县署衙门失守,仍留在县署衙门内的刘清、刘绥华等6名突击队员被捕。 icOh/G=N;  
h/W@R_Y  
  攻城农军总部闻讯,赖松柏亲赴前沿指挥进攻。但县署衙门建筑高大坚固,农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地势不利,械差弹缺,虽经多次冲锋均未能奏效。这时,农军截获敌人的情报:国民党省政府已派出正规军一个团前往清远“平叛”,派往铁路的巡防军亦已回师抵达江口、源潭。 E=+v1\t)]  
sg RY`U.C  
  由于情况突变,起义指挥部决定在敌人援军未到之前,再一次发起攻击,并扬言:如果陈守仁不立即释放刘清等人,便火烧县衙。此时已近黄昏,躲藏在县署衙门内的陈守仁、潘伯良、谢家齐等人惧怕县署再度被农军攻陷,便放出刘绥华6人。两县农军也在夜色来临之前撤出战斗,花县农军从葫芦岭渡过北江河返回花县,清远农军就地疏散,清远起义宣告失败。反动民团头子潘伯良、谢家齐等人对葫芦岭更是恨之入骨。7天后,共产党员赖德林等数十名清远农军奔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其中郭金广、白金荣、唐明鉴、陈田、黄丽生、向景辉等6人在广州起义中光荣牺牲。广州起义失败后,省委委员、清远工农革命军独立团领导人赖松柏以及刘清等人惨遭国民党杀害。 o|F RG{TJ  
GdVq+,Ge  
  周其鉴葫芦岭蒙难   jl YnV/ ]  
SO^:6GuJ  
  周其鉴,广东广宁人,是广东农民运动先驱,被毛泽东同志聘为广州第六届农讲所教员。历任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农民协会执委会常务委员、北江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委员等职务。他与清远葫芦岭渊源极深,经常潜伏在农会骨干余锦华家指挥清远农民运动。 r PWn  
Op%}.9ed  
  周其鉴在1921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1924年春天,周其鉴以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在西江地区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农民武装,开展减租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主势力。1925年5月,周其鉴在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农会执委会常务委员,随后兼任省农会驻西江办事处主任。他领导农民进行各种斗争。特别是在截击军阀刘震寰、杨希闵西窜,配合叶挺独立团打退反动地主武装的进攻中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迅速进入了兴盛时期。 ('BFy>@  
0 UdAF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共广东区委调派干部到各地组织武装斗争,周其鉴被任命为北江巡视员,他频繁穿梭于清远、英德、韶关等地领导和指挥武装起义。由于形势急剧变化,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将集中在韶关的农军和铁路工军1200多人组编为“北江工农军”参加北伐。周其鉴任北江工农军副总指挥,跟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教导师师长陈嘉佑部,历尽艰险,北上武汉。 qP@d)XRQ  
tCH4-~,#  
  192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中共广东省委召开联席会议,周其鉴被推选为广东省委候补委员,继而选为广东省委委员。11月下旬,中共广东省委派周其鉴到清远领导武装起义。12月,周其鉴随即与清远农军一起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 Qvo(2(  
*;b.x"  
  由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强力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928年1月22日,农历除夕,周其鉴再次秘密到清远县活动,潜伏在葫芦岭农会骨干余锦华家中。万万没有想到,当地反动地主发现余锦华家中有陌生人,便立即跑到县城告密。 O/b~TVA  
lYEMrr!KQw  
  大年初一晚上,清远县民团头目潘伯良带人前来余锦华家中搜捕,周其鉴不幸被捕。潘伯良杀害了农会骨干余锦华,次日凌晨把周其鉴押回清远监狱。反动民团对周其鉴软硬兼施,用尽酷刑,周其鉴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保守了党的秘密,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P6q`i<  
U^+xCX<  
  周其鉴被捕后,中共广东省委和北江特委想方设法进行营救,反动民团害怕中共组织群众劫狱,于1月26日把周其鉴秘密杀害于清远县监狱(今西门岗)。年仅35岁的周其鉴英勇牺牲了,他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蒙难葫芦岭,血染清远城。 mHcxK@qw  
wXdtY  
  余锦华血洒葫芦岭  1NJ,If]  
g+shz{3zvz  
  笔者在查阅《中共广东省党史》、《中共清远县党史》、《中共广宁县党史》等党史文献资料以及老革命、老同志的历史回忆录时,发现了一个秘密:只要提到葫芦岭,必然提及周其鉴和余锦华。可以说,历史已经将周其鉴和余锦华的命运连在一起,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两人同呼吸,共命运,余锦华血洒葫芦岭三天后,周其鉴也血染清远城! `R:p-"'b  
?1%/G<  
  据《广东省委党史研究》记载:“1928年1月22日,周其鉴潜伏在清远县葫芦岭农会骨干余锦华家中,被当地反动地主发现并告密,不幸被捕。敌人先杀害了余锦华,妄图以此动摇周其鉴的意志,但周其鉴视死如归。在狱中,敌人对他进行利诱,继而施以毒刑,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他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月26日,周其鉴被反动派秘密杀害,时年仅35岁。” NR3]MGBKv  
qm30,$\c`~  
  而余锦华是共产党员吗?许多党史资料都说他是“农会骨干”。笔者认为:一个视死如归的农会骨干,如果他不是共产党员,为何中共省委委员周其鉴、赖松柏,清远县委书记叶文龙,清远农会领导人刘清、宋华、赖彦芳等地下党员会选择他家作为潜伏点?中共清远县委机关为何会选择他老家背后的葫芦岭作为秘密会议召集地和清远起义的誓师地? |0!oSNJ  
N^i<A2'6S;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笔者终于在赖彦芳回忆录里找到了共产党员余锦华的名单!后来,笔者想方设法找到了余锦华的侄子、现年70岁的余桂恒,从他的回忆讲述中,我们回到了那白色恐怖的年代———自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东便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为了狠狠打击北江地区的反动势力,周其鉴于1928年1月14日领导英德农军举行了震撼全省的潭洞暴动。1月22日(农历除夕)晚上,周其鉴秘密到清远活动,潜伏在葫芦岭余锦华家中。 "r@f&Ssxb  
S 6e<2G=O  
  余锦华与同村地主的住宅相距五间房屋,地主住村南面,余锦华住村中间,屋后一条小巷直通后山,一有风吹草动,大家迅速潜入后山葫芦岭密林深处,搜捕的敌人只能望岭长叹。地主与余锦华同宗,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也许是出于自保,他趁着大年三十除夕,借到县城办年货之机,偷偷告诉清远县民团大队长潘伯良,说余锦华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人。 B^4D`0G[4  
Rx';P/F0C  
  在“宁可杀错三千,不可漏掉一人”的反动政策驱使下,双手沾满共产党员鲜血的清远县民团头子潘伯良在大年初一凌晨带领300百名荷枪实弹的民团突袭葫芦岭,周其鉴和余锦华撤退不及,不幸被捕。 6k?,'&z|~  
F_8 < tA6  
  潘伯良并不知道周其鉴的真实身份,于是把他和余锦华押到村南面的余氏宗祠门口,将他俩缚在祠堂前的麻石柱上审讯。余锦华知道清远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如果他变节,可能会被免死,但清远地下党组织将会被敌人一网打尽。尽管敌人对余锦华软硬兼施,用尽了包括灌辣椒水、坐老虎凳、车裂等惨无人道的酷刑,但余锦华抱着共产党员“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灭”的英雄气概,坚守着党的秘密。最后,潘伯良在全村余氏族人的面前残暴地杀害了余锦华,并下令将余锦华的遗体运回县城“砍头示众,曝尸三日,不准收尸”。新婚不够三个月的余锦华以19岁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英雄赞歌。 +h!OdWD9  
8u+FWbOl]  
  广宁人民为了纪念周其鉴,在他家乡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让烈士的灵魂得到安息。余锦华至今尸骨难寻,不知魂归何处,这成了其侄子余桂恒几十年来的心病。作为清远人,我们又应该如何纪念余锦华烈士呢? hg8gB8Xq  
}lN@J,q  
  自豪与遗恨   %lL^[`AR  
hY5G=nbO*  
  今日的葫芦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金碧湾花园、锦江豪苑、阳光嘉园、澜水新村等大型楼盘环绕葫芦岭展现英姿,最值得自豪的是,清城区人民政府和公检法机关已从旧县城迁至葫芦岭南面的北江河畔,葫芦岭正在改建成人民公园,昔日偏远、荒凉的小渔村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腾飞,昔日革命先辈立誓“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已经变成现实。 m%8idjnG  
YuO-a$BP  
  本来,以余锦华昔日的碧血丹心,忠诚于党的革命功绩,解放后其直系亲属一定会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注和厚爱。然而,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只因余锦华母亲的一言不慎,铸成千古遗恨。 L\@SX?j  
)"j)9RQ}  
  话说当年共产党员、农会骨干余锦华经常陪同广东省委和清远县委领导人深入农户访贫问苦,与农民促膝谈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主张,解释农会章程,以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引导农民参加革命斗争。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和广州等地实行反革命叛变后,余锦华接受党的重托,冒着重重的白色恐怖,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继续坚持接待赴清远县潜伏的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人周其鉴,最后英勇献身。 4H 4U  
K]mR9$/  
  余锦华的父亲余葵在长子牺牲后,立誓要为长子报仇,他主动做了清远笔架山游击队的通信员。为了掩人耳目,他想方设法让二子余树清当上了清城乡公所的催收员,留下三子余镜辉在葫芦岭务农。 fJ!i%</V  
5B+>28G%  
  某日,余葵答应给笔架山游击队带路,准备突袭洲心圩,他们相约,凌晨时分在葫芦岭集合,然后渡江南下。 - i``yf?P  
E|u#W3-:  
  也许命运之神捉弄余葵,到了约定时间,余葵竟然失约。游击队派人来到余葵家门口询问其妻,其妻不知何事,又见丈夫正在床上熟睡,便谎称“余葵出街了”。游击队见少了向导,准备中止“突袭行动”。但有些队员说,没有向导一样可以行动。面对群情汹涌的队员,队长钟沛森决定“按计划行动”。谁也没有想到,游击队刚开始渡江,恰好与民团头子潘伯良率领的巡江水警船相遇,双方立即交火,游击队的木船难挡民团的“火船”,游击队遭到重创,队长钟沛森受伤牺牲,这就是“钟沛森游击队遇袭案”。 L%,tc~)A  
|1d;0*HIgX  
  游击队的遇袭,令余葵成了最大嫌疑人,其妻那一句“余葵出街了”的话成了证据。清远城俗称“清远街”,“出街”就是去县城了。你余葵本来与游击队相约做向导,但临时变卦,令游击队中途遇伏,队长牺牲,不杀是不足以平民愤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推理,敌我双方草木皆兵,最终导致余葵被错杀,罪名为“叛徒”。 Y,O)"6ev  
@WIcH:_w-  
  余葵妻子深知因自己的一句话害死了丈夫,愧疚不已。 # 4E@y<l$  
芳祐公15世,和字辈。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9-13
原來還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內幕阿!!!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