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31阅读
  • 3回复

[人物传记]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有关张九龄、余靖等广东文化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shingto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9
— 本帖被 余季乐 从 家族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1-09-06) —
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hU~up a<dD  
登录 发表 设置 短信 在线人数  
举报 链接 回复 Y(<(!TJ-  
《全粤诗》充分证明广东有文化 ;uhpo  
"<$JU@P  
大洋新闻2007年02月06日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刘平清、吴红林 PN"=P2e/ 6  
   Da)H/3ii  
  学术·访谈 b^'>XT~1J&  
j\\uW)ibG  
  《全粤诗》将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全面的粤诗总集。所收诗作,地域包括今广东、海南、香港、澳门,以及广西钦州、北海,时间则上自汉朝,下迄清代,酌收少量民初诗人作品。 J] )gXVRM  
c{{RP6o/j=  
  编纂粤诗总集,盘点现存岭南文学遗产,对于广东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拓展,对于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全粤诗》作为教育部所属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重大项目,名列“七全一海”(指《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诗》等八部大型总集),也可以说明它的重要意义。 /_V4gwb}|-  
KSR'X0'  
  目前,经过编纂人员多年艰辛的劳动,《全粤诗》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明及明以前部分已经顺利完成,共30册,即将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广东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它为岭南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实开万世之基业,堪称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m/"}Y]n!  
q\d/-K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全粤诗》主编、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永正教授(见下图)。 ;tWi4iT+.  
t|v_[Za}Z  
d$PQb9Q+f  
  文/图 本报记者刘平清、吴红林 N3&n"w _d  
jWGX :XB  
  缘起:立项之来龙去脉 Yzih-$g  
Ya ~lPc  
  陈永正教授告诉我们,198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37号文《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这为今后我国文献古籍的整理指明了方向。1983年9月,教育部设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各重点高校纷纷成立了“古籍研究所”。 Dlx-mm_  
-3Auo0  
  1984年9月,中山大学古文献所由著名学者王季思先生牵头成立,是全国17个重点古籍所之一。有20个人的编制,两个研究室。陈永正教授负责的岭南文献研究室,二十多年来,成就斐然,先后出版了《岭南文学史》、《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岭南历代诗选》、《岭南历代词选》、《岭南历代文选》等著作,标点整理有《粤东诗海》、《国朝诗人征略》、《南园前五先生诗集》、《南园后五先生诗集》、《独漉堂集》、《六莹堂集》、《五百四峰堂集》、《红杏山房集》、《陈澧集》等多种粤人著述。 "xE;IpO[  
8@BN6  
  在长期的整理工作中,陈永正教授萌生了编纂《全粤诗》的念头。据考察,今存粤诗别集,有3000种以上,但不少仅存稿本、钞本,或虽有刊刻而传世甚稀,或仅存孤本。“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既没有被地区性通代诗歌总集所收录,也没有为《全唐诗》、《全宋诗》一类的全国性断代诗歌总集所收录。随着时间流逝,不少有价值的粤人诗作正面临损毁流失的危险,因此尽快编集一部大而全的粤诗总集,以保存岭南的文化遗产、反映历代粤诗创作之全貌,是十分有必要的。” LO;Z3Q>#0  
#brV{dHV,  
  1998年,陈教授正式向古委会申请立项。“其时,全国有许多地方也想以地方性诗歌总集的方式立项,但均未批准,只有全粤诗立项成功。为什么我们能立项呢?关键是岭南诗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风格上来说,岭南诗歌的特点是雄直,在感情的表达上,雄迈而直露自然。从内容上说,岭南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清代唯一的通商口岸,岭南诗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真实反映时代面貌,而国内诗界别树一帜。”陈教授回忆说,“此外,古委会还考虑到,广东经济发达,采取中央出一点,地方补一点,可以加快这项工作的完成,并为地方文献整理走出一条新路。” q-nM]Gm  
QTuj v<|  
  十年风霜 冷暖谁知 `|g*T~; kC  
sp&)1?!M  
  然而,事情的艰难,远远超出于原来的估计。 /b~|(g31"  
+]NPxUa  
  从明代以来,不断有留心乡邦人文的人士,锐意搜求文献,辑集粤诗。因而有《岭南五朝诗选》、《广东诗粹》、《粤东诗海》、《岭海诗钞》、《岭南诗存》等总集问世。但这些总集,规模偏小,最大的《粤东诗海》也只有106卷,200余万字,未能充分展现历代粤诗的全貌。《全粤诗》总字数将超过4500万,其规模之大,是此前的粤诗选集所不可想象的,可谓前无古人。由于许多珍贵的版本保存于国内各大图书馆,或是港、台地区,甚至海外的日本、欧美各国,从资料寻访到标点整理,难度极大。 WMXk-?v4  
"N4rh<<  
  立项之初,古委会下拨的经费不过区区5万元。而善本古籍的复制费用,常常一页就需要数十元。有时为了能看到稀见之本,还不得不低声下气求人。由于经费的限制,《全粤诗》的编纂工作时断时续。“为了省经费,我们的工作人员,出差坐硬座,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在图书馆用手抄。” p?+*R@O  
PgF7ug%,@C  
  为了筹措经费,陈永正“利用”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身份的影响力,跑了很多地方“化缘”,可惜收效甚微。 6Jf\}^4@k  
9x0Ao*D<t  
  一夜春风 迎来转机 hWqI*xSaJ  
qf2;yRc&  
  2002年,广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响亮口号。一夜春风,也让处于半停顿状态中的《全粤诗》的编纂迎来了转机。 y8.(filNB  
/K./k!'z  
  2003年初春,广东省政协常委刘斯奋、张桂光联合向省政协提交了提案,呼吁重视岭南文献的整理,其中重点提到了《全粤诗》。省政协主席陈绍基同志从弘扬岭南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这一极具文化价值的重大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04年12月拨给专款100万元(其中50万元为出版费)。 Cyw cJ  
I3ZbHb-)_,  
  《全粤诗》编纂工作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在陈永正教授的带领下,参编人员不牟名利,不计报酬,克服了机构转轨、人力不足等困难,想方设法到处寻访资料,夜以继日地整理研究文献,甚至连寒暑假也在加班工作。特别是2005年春,研究所的骨干教师受聘到资讯管理系,他们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每日到研究所里来坐班,以保证《全粤诗》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T{p;.  
&sRjs  
  正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全粤诗》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目前已编校排印出汉代至明代各卷,共收入粤籍诗人2100馀人,诗作5万多首,1500余万字。陈绍基同志对这些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示要保证高质量地出版,并表示将加强支持力度,又勉励陈教授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尽快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 EFg s}BV_9  
3 #zw Y  
  随着明代以前粤诗的编纂接近尾声,清代粤诗的编纂工作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清代是岭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快速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加上距今不远,保存下来的诗文总集、别集极为丰富。据摸查,保留下来的这个时期的粤诗达10万首以上,字数超过3000万,篇幅是以前各代总和的两倍多,因此编纂任务还相当艰巨、繁重。  /_r g*y*  
{bUd"Tu  
  疑惑:编纂会中止吗? +P~E54  
bD[6) ITg  
  然而,《全粤诗》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就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也就是 2月1日,《全粤诗》主编,年满65周岁的陈永正教授正式退休。 o'3t(dyyH  
nx(O]R,Sw  
  1998年《全粤诗》立项时,该项目组有8位研究人员;到现在,已有4人退休,2人转岗在图书馆从事碑帖整理,一人离职,仅剩下一位兼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的老师。去年,古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曹亦冰教授来中大检查工作时,严肃指出:依我们的经验,凡是做大型项目的,必须有专职的研究人员。所以秘书长对此深为担心。 aQ ~  
}31z 35  
  说到现状,满头白发,后半辈子几乎都投入到岭南文献研究及《全粤诗》编纂的陈永正有些黯然。领军人物退休,又缺乏专门的研究人员,不禁令人担心:《全粤诗》编纂会中止吗? 6N4/p=lE  
A#mf*]'  
2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u? 1x  
举报 链接 回复 OC'cP[$ _  
.cA[b  
“误读” ·“国礼”·“省礼” 5Mb1==/R  
nMc d(&`N  
(jkjj7a  
  采访前,记者正在读胡适的《南游杂忆》。1935年1月9日,胡适应邀到广州进行学术讲演,经过香港时,胡适演说中说,“广东自古是中国的殖民地,中原的文化许多都变了,而在广东尚留着。”上述论断见诸报端后,引发当时的中大校长邹鲁的愤怒,认为胡适“以吾粤为生番蛮族,实失学者态度”。 kTG}>I  
;w?zmj<Dm  
  其实,胡适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就说:东粤人才最盛,盖因僻在岭海,未受中原江左习气熏染,故尚存古风耳。有趣的是,胡适的说法却被广东文化界“误读”。这种误读,即使在今天,仍很普遍。外地人今天一说起广东,都承认广东经济发达,但少不了又会扣一顶“文化沙漠”的帽子。 KhZ'Ic[vw  
u=#!je  
  由于在历史上开发稍晚的缘故,岭南常使人产生“文教不盛”的错觉。有人甚至以为,地处海隅的岭南,在艺文词章方面乏善可陈,其实,近代江苏诗人沈汝瑾曾有句:“珠光剑气英雄泪,江左应惭配岭南。”可见在他眼里,岭南诗歌尚堪与江南并提。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全粤诗》的编纂和出版,将有助于纠正偏见,证明岭南文化原本不乏;广东今天的繁荣,渊源有自。事实上,明清以后,广东迅速崛起,已经步入全国先进地区的前列。 <?Fgm1=o  
1O9V Ej5  
  《全粤诗》的编纂,让我想起复旦大学谭其骧院士当年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谭院士带领十多人工作了几十年,结果书出版后成为“国礼”送给来访的海外贵宾。这样说来,《全粤诗》如果出版,未尝不可以作为“省礼”赠给来访的嘉宾。从这点说 ,《全粤诗》的编纂与出版,对于凸现岭南地区的文化品位,显示广东“文化大省”的地位,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 cX1"<fD o  
g9I2SdaJ  
  如果说整理古籍是传承文化根脉的话,一个机构的存在是其根基,研究人员则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写到这里,记者不能不为《全粤诗》能否最后完成感到担忧。 `-Gs*#(/  
3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y"!+Fus9  
举报 链接 回复 D4n ~ 2]  
好啊! `6 lc]r  
4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wvJm)Mj+  
举报 链接 回复 3boINmX  
有买了吗 gjvKrg  
5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f]%$HfF @  
举报 链接 回复 &`pd&U{S*  
ding! EmVE<kY .  
6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6y46  
举报 链接 回复 zg0)9 br  
此诗的确不错,大大提升了广东的文化层次,局外人不应该再以旧眼光看事说事。 l`~*" 4|/  
7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3W[fC  
举报 链接 回复 x =5k74  
翘首期待 [- a2<E  
8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L6d~>=41  
举报 链接 回复 ZXFM_>y 5  
目前,经过编纂人员多年艰辛的劳动,《全粤诗》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明及明以前部分已经顺利完成,共30册,即将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UA a  
(lTM5qC  
h*Rh:yCR>  
:【baa263415(匿名) 提到】:   (vB aem9  
:有买了吗 +%OINMo.A  
'nz;|6uC  
9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TYQ^Zm  
举报 链接 回复 1XSA3;ZEc  
n (7m  
即将出版的《全粤诗》前言有云: :!Wijdq  
w17\ \[  
    粤人好歌,岭南自古就是诗歌之乡。据史载,周武王时,越人入贡,陈诗观乐而归。则粤诗的起源,当可上溯至三千馀年前。西汉人刘向《说苑》所载春秋时期的《越人歌》,《风土记》所载《越俗祝辞歌》,东汉杨孚《南裔异物赞》,晋墓砖刻粤民谣,《艺文类聚》所载刘删之诗,为现存较早的岭南诗歌。 EgOAEv  
LZch7Xe3  
 _CY>45  
10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2ik~]>  
举报 链接 回复 q>/# P5V  
;ZHKTOoK  
历代文人相继迁徙贬谪入粤,导致广东诗风长盛不衰。 )67_yHW  
fzO4S^mTo8  
《全粤诗》有云: d af$`  
06"p ^#  
迨唐代,张九龄开一代诗风,以清淡直遒之诗振响于中原。其它唐、五代诗人,如莫宣卿、邵谒、陈陶、孟宾于、黄损等,亦有名于时。自此,粤诗渐为世人瞩目。宋代余靖、崔与之、李昴英、葛长庚、区仕衡、赵必王象、李春叟、陈纪、何文季、马南宝诸人,继承张九龄开创之传统诗风,苍劲有骨,气格遒上,亦为世人激赏。元代粤诗作者寥寥,而罗蒙正、黎伯元可称名家。明清以来,岭南诗坛名家辈出,为粤诗的全盛时期。以明代南园前五先生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著名学者诗人陈献章、丘浚、黄佐,南园后五先生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以及“力祛浮靡,还之风雅”的区大相,南园诗社陈子壮、陈子升、欧主遇、欧必元、区怀瑞、区怀年、黎遂球等十二子,清初岭南三大家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以及黎简、宋湘、李黼平、张维屏等为代表的岭南诗派崭然崛起,成为中国诗坛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尤其到了近代,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倡起“诗界革命”,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等人倡导表现革命的诗歌,粤诗更是独领天下风气之先。历史上,岭南地区曾经成为反对民族压迫,抗击外来入侵,发起重大社会变革的重要舞台,这些都在粤诗中得到真实的反映。 zvf:*Na")  
)W95)]  
诗风熏拂之下,“阳春白雪”式的文人诗歌,对“下里巴人”般的民间歌谣产生了很大影响。各类体裁、半文半白的民间歌谣兴起。这些具有鲜明岭南地区特色的民间歌谣体裁有:粤讴、南音、木鱼、龙舟、竹枝词、子夜歌、儿歌、汤水歌、客家山歌、泷水山歌、泷州歌、字眼调、采茶歌、卖花歌、浪花歌、禾楼歌、蔓地棚、麒麟歌、白鹤歌、踏月歌、拜月歌等等,名目繁多,形式多样。 mt3j- Mw  
N(>a-a  
11楼回复: 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j89|hG)2  
举报 链接 回复 cE> K:3n  
h^^zR)EVb  
陈永正,男,1941年12月,广东茂名人。1981年9月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为讲师,1988年元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3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q4{Pm $OW  
tW53&q\=  
gS4zX>rqe  
陈教授岭南文学文献方面的著述: 95B w;U3E  
jcHs!   
《康有为诗文选》 1983年6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Cnd70tbD )  
:zfnp,Gv  
《岭南历代诗选》 1985年5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c5#M,G~  
&[,g `S0  
《岭南历代词选》 1987年5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6g4CUP'Y  
5MV4N[;  
《康有为、梁启超散文选》(合作) 1994年8月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 ] 0ER  
k1Zu&4C\  
《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二册)(主编) 2000年12月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6 GX'&z  
XSt5s06TM  
《国朝诗人徵略》(点校) 2004年8月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HVz-i{M  
C>7Mx{!H  
:}x\&]uC#k  
近期主要研究工作 SFoF]U09  
r4t|T^{sl  
主持《全粤诗》的编纂工作   fC xN!  
&<@ { d  
主持《中国诗歌文献学》的编纂工作   8F($RnP3  
S1uW`zQ!+_  
撰写《古代诗歌的阐释》   a$#,'UB  
%r6LU<;1@  
撰写《岭南诗歌研究》 GW'=/ z7  
R8EDJ2u#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邮编:510275 pX6T7  
联系电话:020-84113270 /.'1i4Xa1P  
Y8.0R-:ZAN  
aEXV^5;,pJ  
来源:中山大学网站 wVE"nN#  
12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j])iyn~-Ke  
举报 链接 回复 z-7F,$  
顶!!! <py~(q  
智慧遇见智慧,不得不说;愚昧看到愚昧,不得不评。 nkJ*$cT1o  
客居乌龙院,悠然潜水去。何来腾云起,一片惊飞鸿。 OFRzzG@  
13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QBsyN<x6  
举报 链接 回复 e1<28g  
讲到宋代入粤诗人,点解单单少了个鼎鼎大名嘅苏东坡嘎?!!!大家唔好唔记得惠州西湖嗰嘀牢骚诗啵! [&{"1Z  
@~63%6r#4M  
Ce_Z &?  
:【醉剑(醉剑) 提到】:   uxh4nyE  
aY {.  
:历代文人相继迁徙贬谪入粤,导致广东诗风长盛不衰。 <K97eAcW  
: Sl$dXB@  
:《全粤诗》有云: G*"N}M1)  
:迨唐代,张九龄开一代诗风,以清淡直遒之诗振响于中原。其它唐、五代诗人,如莫宣卿、邵谒、陈陶、孟宾于、黄损等,亦有名于时。自此,粤诗渐为世人瞩目。宋代余靖、崔与之、李昴英、葛长庚、区仕衡、赵必王象、李春叟、陈纪、何文季、马南宝诸人,继承张九龄开创之传统诗风,苍劲有骨,气格遒上,亦为世人激赏。元代粤诗作者寥寥,而罗蒙正、黎伯元可称名家。明清以来,岭南诗坛名家辈出,为粤诗的全盛时期。以明代南园前五先生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著名学者诗人陈献章、丘浚、黄佐,南园后五先生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以及“力祛浮靡,还之风雅”的区大相,南园诗社陈子壮、陈子升、欧主遇、欧必元、区怀瑞、区怀年、黎遂球等十二子,清初岭南三大家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以及黎简、宋湘、李黼平、张维屏等为代表的岭南诗派崭然崛起,成为中国诗坛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尤其到了近代,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倡起“诗界革命”,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等人倡导表现革命的诗歌,粤诗更是独领天下风气之先。历史上,岭南地区曾经成为反对民族压迫,抗击外来入侵,发起重大社会变革的重要舞台,这些都在粤诗中得到真实的反映。   R K'( {1  
:诗风熏拂之下,“阳春白雪”式的文人诗歌,对“下里巴人”般的民间歌谣产生了很大影响。各类体裁、半文半白的民间歌谣兴起。这些具有鲜明岭南地区特色的民间歌谣体裁有:粤讴、南音、木鱼、龙舟、竹枝词、子夜歌、儿歌、汤水歌、客家山歌、泷水山歌、泷州歌、字眼调、采茶歌、卖花歌、浪花歌、禾楼歌、蔓地棚、麒麟歌、白鹤歌、踏月歌、拜月歌等等,名目繁多,形式多样。  Mys;Il "  
:...... /kJ*WA?J  
*508PY  
14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ow$#kQ&R O  
举报 链接 回复 z$<6;2  
如果岭南真有诗,那是个好事情。 b%_QL3 m6  
21WqLgT3 4  
只不过看各位 用诸如“哩度偅够扑录埋佢”这种无人能懂的字,那肯定不是诗歌! f,-|"_5;   
15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Bdg*XfXXk  
举报 链接 回复 cwD0 ~B  
你都霎憨嘅,你睇唔明就唔系汉字呀?!连汉字都唔识,唔好话你汉语水平低! (Q4_3<G+  
16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jK=*~I  
举报 链接 回复 czb%%:EJs|  
    佩服古人——他们是文化人! j(BS;J$i  
    可恰恰就在广州,据新快报消息:有人大代表质疑,公务员的工资是教师数倍一说。这说法本人虽不能苟同,但高于未按公务员工资套改的学校的教师1倍以上是事实。这不正是应证了现代的广州是不重视教育(文化)的广州么! (g)@wNBW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就是没文化的标志! '; dW'Uwc  
A{J1 n  
    文化公园用来作为赚钱的场所了! +{%4&T<nHw  
    ……… sKuTG93sr@  
工作之余写写画画,权当练练笔头。说不上奉献,也不图回报
17楼回复: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cGc|n3(  
举报 链接 回复 -h@0 1  
Tb= {g;0 @  
]Z-oUO Z<k  
v|I5Gz$qpa  
:【020631(月亮上的河) 提到】:   @,4%8E5  
:    佩服古人——他们是文化人! b H?qijrC  
:    可恰恰就在广州,据新快报消息:有人大代表质疑,公务员的工资是教师数倍一说。这说法本人虽不能苟同,但高于未按公务员工资套改的学校的教师1倍以上是事实。这不正是应证了现代的广州是不重视教育(文化)的广州么! +w.Kv ;  
: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就是没文化的标志! | NU0tct^  
: 8q [c  
:    文化公园用来作为赚钱的场所了! [u9JL3  
:...... uUz`=4%A  
我们有重视,但是政府根本不支持 48 CI8[T  
18楼回复: 谁说广东没文化?请先看看《全粤诗》 XU_,Z/Yw_  
举报 链接 回复 VS9]p o>=  
  疑惑:编纂会中止吗?   AzW7tp;t =  
  然而,《全粤诗》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就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也就是 2月1日,《全粤诗》主编,年满65周岁的陈永正教授正式退休。   qo6LC>Qg  
V5O=iMP  
  1998年《全粤诗》立项时,该项目组有8位研究人员;到现在,已有4人退休,2人转岗在图书馆从事碑帖整理,一人离职,仅剩下一位兼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的老师。去年,古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曹亦冰教授来中大检查工作时,严肃指出:依我们的经验,凡是做大型项目的,必须有专职的研究人员。所以秘书长对此深为担心。   *`ZB+ \*  
#Pu@Wx  
  说到现状,满头白发,后半辈子几乎都投入到岭南文献研究及《全粤诗》编纂的陈永正有些黯然。领军人物退休,又缺乏专门的研究人员,不禁令人担心:《全粤诗》编纂会中止吗?   DB`$Ru@  
f v E+.{  
    岭南文献研究室的工作后继无人!? R CBf;$O  
!/Iq{2LX  
<0u\dU  
:【醉剑(醉剑) 提到】:   DX}B0B  
:《全粤诗》充分证明广东有文化 yoBgr7gS  
: gi6g"~%@q1  
:大洋新闻2007年02月06日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刘平清、吴红林 |K L')&"  
:   }]AT _bh,  
:  学术·访谈 lVPOYl%  
?4XnEDA m  
该文引自http://club.dayoo.com/read.dyb=cantonese&cbid=1&t=775772&i=775772&p=1 #/Ruz'H1>  
dsJm>U)  
不过依本人之见,广东只能说是正努力向文化大省迈进,如果广东真的是像它的经济大省和体育大省大省地位一样已经确立,它也就没必要说这句话了,也没必要过分强调《三字经》的作者可能在广东了。另外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后续力量,广东的大省地位的可持续性发展令人担忧 ——余翔东 HBH$  
:...... JB3"EFv  
^/HW$8wEi  
rQ/ ,XH  
离线余广孝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1-31
如果对能够熟悉广东的古历史到现代历史的人来说,那么我可以说;广东真的是没有什么没文化,特别是在唐代以前。
我是潮汕人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1-26
转贴文章,仅做参考.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yu1945194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1-26
这个論点是版主提出还是外人提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