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6阅读
  • 19回复

余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3-06-10
回 4楼(余保) 的帖子
余保:回楼主帖: 关于姬姓渊源出处,有几点误点需要正视澄清一下,以免误导后人:  一:姬姓余氏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由余之后,是以先祖名字由余的“余”为氏没错,但是绝对不是“御医”。 二 .. (2013-06-09 23:58) 
t`) 'LT  
一:否认由余是御医的出处 P Q6T| >  
二:文中并没说迁晋国于西戎,意思是他的祖先是晋国人,他的祖先避乱迁于西戎。史记曰: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请问保兄意思是由余亡入戎,还是其先亡入戎, 还是其先亡由余入戎呢? )hePN4edj  
三:是位列上卿,封为左庶长(见下文)。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一种统称。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拜”字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之一为:又朝廷授官曰拜。【史记•淮隂侯传】至拜大将,乃信也。与封无异也。文中立功和赐封是两个段落,可理解为无必然关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 而非立功。也可解释为立功以前的功绩。 *oKgP8CF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3-06-10
谱载: i9f7=-[U_  
     U{U:8==  
    由余为晋国人,因晋国宫廷内乱,大臣恣横,亡国之灾在所难免,惧祸及身,遂去晋游戎,后又被秦穆公设计某归秦国拜为上卿。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3-06-10
回 4楼(余保) 的帖子
余保:回楼主帖: 关于姬姓渊源出处,有几点误点需要正视澄清一下,以免误导后人:  一:姬姓余氏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由余之后,是以先祖名字由余的“余”为氏没错,但是绝对不是“御医”。 二 .. (2013-06-09 23:58) 
">vYEkZ3  
一:否认由余是御医的出处是哪里 ks#Z~6+3  
二:你知道拜为上卿的出处么? <sCq x/L  
[ 此帖被廣德堂余成在2013-06-10 23:07重新编辑 ]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3-06-10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鉼,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4^ 6L])y  
——刘向《说苑·卷二十·反质》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3-06-16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3-06-16
回12楼余成: tPsU7bFk  
jLTs1`I/F  
一:否认由余是御医的出处是哪里    二:你知道拜为上卿的出处么?    
xX ZN<<f59  
;q Z2V  
vs~*=d27Pf  
以上这些就是我三十年前了解知道的,关于由于拜为上卿的出处。 k4v[2y`  
[ 此帖被余保在2013-06-16 20:43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3-06-16
始祖由余公传 这篇文章 我在哪见过 我查查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3-06-16
http://www.docin.com/p-254435588.html     第4---5页 Dr&2q X!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3-06-28
余Yú。《风俗通义》 : :?,ZA  
【源】⑴余氏,隗姓,赤狄族,以国为氏。《国语》:“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 ⑵秦穆公大夫由余之后。由余,一作繇余。相传为晋哀侯之子,后入西戎。初在戎任职,后转入秦,为穆公重用,任为上卿,辅助穆公伐西戎,灭国十二,辟地千里。⑶南北朝时溪族姓(见《陈书》)。源出不详。后融入汉族,是为新安吴氏。⑷唐开元中有太学博士、集贤院学士佘钦,南昌(今属江西)人,后改余姓(《姓氏急就篇》)。《姓氏寻源》谓余钦后改佘姓,未知何据。⑸元末江淮行省左丞余阙(1303-1358),唐兀族。本姓伊吾儿氏。世家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父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今安徽肥东)人。元至正十八年,陈友谅起义军陷安庆,余阙自杀,余下周岁小儿为王姓人救出,携至桐城东北十五公里洪涛山抚育成人,后以王为姓,子孙或以余为姓,或以王为姓。今安徽合肥、桐城、和州、枞阳、潜山、肥东、肥西、长丰、寿县、南陵、六安、凤台等地余姓,多出其后。⑹蒙古族汉姓。四川泸定县兴隆乡沈村蒙古族余姓,元代皇族后,明初进入康巴藏区。始祖余锡伯,明洪武中授四川沈边百户。历数传至余永忠,清顺治中以功改授沈边长官司长官。后裔1000多人,1981年确定为蒙古族;四川西昌、泸定及贵州大方、云南镇沅蒙古族余姓,即所谓“铁改余”,已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汉族转改为蒙古族(有关“铁改余”的问题请参看“【按】”部分说)。⑺回族姓(《广元市志》,1994)。源出不详。⑻白马藏族汉姓。本姓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白马人的姓氏》)。白马藏族,古代氐人之后。主要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及嘉陵江上游地区的西支流白龙江、白水江和涪江流域。⑼苗族姓(《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源出不详。⑽彝族汉姓。云南昭通彝族余姓,本姓嗖喽、足喽、雨叟、纳举、阿哭、土处、石以、居举(《昭通市志》);武定彝族余姓,本姓丝古普(《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四川西昌彝族余姓,本属阿勒氏族、俄卓氏族(《西昌市志》,1996);米易彝族余姓,本属井尔氏族、里菠惹时氏族(《米易县志》,1999);越西彝族余姓,本属阿玉氏族(《越西县志》,1994)。其他地区彝族余姓,源出不详。⑾壮族姓(《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源出不详。⑿布依族姓(《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人的姓名·布依族》)。源出不详。⒀朝鲜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⒁满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尼玛哈氏、尼玛察(尼马查、尼马槎)氏、裕瑚鲁氏,八旗汉军于氏。尼玛哈,满语意为“鱼”,因以汉语“鱼”字同音之 “余” 字为汉姓(《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⒂侗族姓(《新晃侗族自治县志》,1993)。源出不详。⒃瑶族姓(《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1992)。源出不详。⒄白族姓。本属吴茨氏族,即鱼氏族,因以汉语“鱼”字同音之“余”字为汉姓(《白族姓名初探》)。⒅土家族姓(《松滋土家族姓氏风俗考》;《宣恩县志》,1995)。源出不详。⒆哈尼族姓(《红河县志》,1991)。源出不详。傣族姓(《弥勒县志》,1987)。源出不详。⒇黎族姓(《陵水黎族风水见闻录》)。源出不详。(21)傈僳族汉姓。本属挖饶时(旺扒、旺然扒)氏族,即鱼氏族,因以汉语“鱼”字同音之“余”字为汉姓(《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傈僳族简史》《傈僳族的氏族图腾崇拜》《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22)佤族汉姓。本姓戛。戛,佤语意为鱼,因以汉语“鱼”字同音之“余”字为汉姓。(23)畲族姓(《畲族简史》《畲姓变化考析》)。源出不详。(24)高山族姓(《台湾省通志》,1970)。源出不详。(25)拉祜族姓(《宾川县志》)。源出不详。(26)纳西族姓(《纳西族的人名和姓氏》)。源出不详。 (27)羌族姓。房名余俄日氏、约志氏。俄日,意为鱼,因以汉语“鱼”字同音之“余”字为汉姓(《羌族史》《中国人的姓名·羌族》)。(28)仡佬族姓(《毕节市志》,1996)。源出不详,(29)锡伯族汉姓。本姓余木尔其氏(《少数民族名字浅谈》)。(30)保安族姓(《中国姓氏大辞典》)。源出不详。【望】下邳郡、吴兴郡、新安郡、高阳郡、豫章郡。【堂】新安堂、吴兴堂、下邳堂、高阳堂、武溪堂、清严堂、敬义堂、端本堂、敦本堂、敦睦堂、亲睦堂、光睦堂、四谏堂、八贤堂、风采堂、绍贤堂、永言堂、丰乐堂、维新堂、锦乐堂、致和堂、明德堂、雍肃堂、笃亲堂、宝善堂、忠惠堂、忠裔堂、延祝堂等。【布】⑴余姓为中国第40大姓。全国余姓人口现约有58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7%。约54%分布在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五省(其中河南省最多,余姓人口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13%);约32%分布在安徽、浙江、重庆、湖南、云南、福建六省、市(袁义达,2006)。⑵蒙古族余姓,四川西昌、泸定,贵州大方,云南镇沅、西畴等地有之。⑶回族余姓,山西晋城,上海市,江苏南京、镇江、南通,安徽安庆,江西吉安(县)、山东济南,四川成都、广元,贵州水城,陕西镇安,宁夏彭阳等地有之。⑷苗族余姓,贵州榕江、丹寨、福泉、凯里、三都、雷山,以及广西龙胜、湖南湘西地区等地有之。⑸彝族余姓,四川西昌、米易、盐边,贵州黔西、清镇、水城、毕节,云南昭通、武定、屏边、永仁、鲁甸、红河、麻栗坡等地有之。⑹布依族余姓,贵州贞丰等地有之。⑺满族余姓,东北地区及北京市、陕西西安等地有之。⑻侗族余姓,湖南新晃、云南玉屏等地有之。⑼瑶族余姓,湖南江华、广西龙胜等地有之。⑽土家族余姓,湖北宣恩,贵州岑巩、沿河,四川松滋等地有之。⑾哈尼族余姓,云南红河等地有之。⑿傣族余姓,云南弥勒等地有之。⒀黎族余姓,海南三亚、陵水等地有之。⒁傈僳族余姓,云南昆明、龙陵、孟连、瑞丽、永德、梁河等地有之。⒂拉祜族余姓,云南宾川等地有之。⒃纳西族余姓,云南丽江等地有之。⒄羌族余姓,四川汶川等地有之。⒄仡佬族余姓,贵州毕节等地有之。⒅其他民族余姓,分布不详。【人】⑴战国时私印有余得(林廷勋:《玺印集林》),燕人(《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⑵余明道,壮族学者、诗人,清嘉庆十四年进士、广西太平府学教授,广西永淳(今属南宁邕宁区)人。⑶余若瑔(1869-1633),贵州毕节人,彝族。曾参加辛亥**。后任贵州议会副主席。⑷余公保,藏族。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⑸余国能,傈僳族,云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按】四川双流、大邑、内江、威远、犍为、井研、荣县、富顺、泸州、合江、叙永、长宁、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屏山、仁寿、洪雅、青神、西昌,贵州毕节、威宁、石阡、大方,云南镇雄、富源、文山、镇沅、曲靖、宣威、西畴、巧家、寻甸、麻栗坡,以及重庆丰都等地余姓,据家传家谱称,出元皇族铁木健(一作铁木键、铁木见)之后。相传铁木健元末率军与红巾军战败,九子一婿及随从仓皇南逃,相约以铁为姓,各自逃命。后进入四川地区,以后又分散迁至贵州、云南等地,被称为“铁改余”。对于“铁改余”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各地家谱记载的事实多有出入,与史实亦多不符。除四川凉山州与贵州大方、云南镇沅等少部分地区“铁改余”已批准改蒙古族外,其他地区都停止批准改变民族成分。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镜能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3-07-12
感谢分享,对我很有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