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8阅读
  • 6回复

江西迁皖余氏总辖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官庄论坛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2
r]-+bR  
据三合堂甲戌年(1934)族谱记载: a|z1K  
/1N)d?Pcl  
    第一世  公总辖  伯伦公子,讳四十,宋季任总辖官 妣金氏 汪氏,生子六:真一、二、三、四、五、六。公妣卒缺  六子由饶州负骸骨来潜  葬上清羊角河廖家岭下余家宕伏虎形戌山辰向有碑。 n531rkK-   
]wR6bEm7  
    我祖 四十公 曾担任“总辖”官,故后裔尊称他为“总辖公”。那么,“总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呢?搜索二十四史,只有宋朝有“总辖”一职,在《宋史》中找到8个总辖,《元史》中也有3处记载元军斩杀或抓获宋军的总辖。 y0y+%H-  
Ss+F9J  
《宋史 本纪》第32  高宗九:甲午,武钜遣乡兵总辖杜隐等复嵩州。 |/t K-c6J  
《宋史 本纪》第40  宁宗四:京东总管李全自楚州、忠义总辖季先自涟水军各引兵来援,金人乃解去。 | 4%v"U  
《宋史 本纪》第41  理宗一:雄边军统制、总辖范胜、谷汝砺等诛逆著劳,各官五转...。 2t.fD@  
《宋史 本纪》第46  度宗:乙卯,知房州李鉴调权竹山县王国材、统制熊权、总辖马宗明,战落马坪、白羊山,...。  @}Pw0vC  
《宋史 列传》第236 李全:癸卯,遣总辖韩亮、戚永升率多桨船及民船四百入射阳湖,击贼于谕口。 %"{?[!C ?  
《宋史 列传》第255 蛮夷四:蓄卜连年入寇,皆青羌曳失索助之,守臣袁冉遣安静砦总辖杜轸招降之。 ayN*fiV]  
《元史 本纪》第10 世祖七:庚戌,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大败涪州兵,斩州将王明及其子忠训、总辖韩文广、张遇春。 nWd:>Ur  
《元史 列传》第48 杨大渊:宋开州守将鲜汝忠邀遮归路,与战败之,获总辖秦兴祖、谭友孙。 ~y`Pwj  
《元史 列传》第52 齐秉节: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 Sw/J+FO2  
L/c4"f|.*v  
    但是在《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和《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编)中,均查不到“总辖”这么一个官职。据《宋朝兵制初探》一书作者王曾瑜先生考证: O#A8t<f|M  
-i2D#i'  
    南宋初,有些乡兵已设总辖,如建炎时的忠义巡社,曾规定设都总辖和副都总辖(《宋会要》兵2之51)。直到南宋中期,仍有“义军总辖、总首之类”(《翠微北征录》卷1《平戎—卜策·恩威》)。后来,一部分新军也设置总辖一官,如有“雄边军统制、总辖范胜、谷汝砺等”(《宋史》卷41《理宗纪》),“濠州总辖樊显战没洛阳”(《许国公奏议》卷2《奏申论安丰军诸将功赏》)。估计总辖的差遣,最早可能是在一些由乡兵升格为正规军的新军中,因沿用旧制而设。 `e4o1 *  
/vMQF+  
    查阅《宋会要辑稿》兵二/乡兵/忠义巡社记载: wV7@D[8  
    ......其坊郭民户巡社,并依乡村巡社法施行,并以忠义强壮为名。仍各供申户部左曹置籍。一、忠义强壮巡社,令自相团结,每一十人为一甲,互相保识。每一甲内推择一名为甲长。每五甲为一队,有马者别为队,并注籍。于本队内推择一名为队长。每四队为一部,于本部内推择一名为部长。每五部为一社,于本社内推择二人,内上名为社长,次名为副社长。每五社为一都社,于内推择二人,内上名为都社正,次名为副都社正。若及两都社,谓及一万人以上者。社内推择首领为忠义强壮巡社都总辖,副首领为副都总辖。...... IY-(- a8  
    宋 文天祥 《指南录·<高沙道中>序》:“总辖吕武亲随,夏仲,散避他所。” 明 冯梦龙编《智囊全集》中也有“总辖”一目。 gNG0k$nP  
}(8D!XgWa  
    由于宋军与元军对抗时,节节败退,老百姓只好自发组织乡兵抗元。“总辖”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连长或民兵营长,出则为军,入则为民。《余氏族务通讯》第1期刊登了《总辖公系源流考》一文,认为我祖“总辖公”就是《元史齐秉节传》中记载的“余总辖”。我看不是,因为总辖是很低级的职务,这样的人应该很多,当时,鄱阳属江南西路管辖,而黄州属淮南西路管辖,根本没有必要跨省(路)调动一个低级军官。只有齐秉节这样的大将才会征战各地。所以说“总辖公”不是“余总辖”。 ubiQ8Bx  
^p{A!I!  
    总辖公讳四十,“讳” 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这个名字挺怪的,怎么叫“40”呢?他的六个儿子,叫真1、真2、真3、真4、真5、真6。从名字看,他们应该生活在元朝,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把“南人”当“畜生”一样看待,连名字都没有,只有数字编号。余四十就是四月十日生的,就像朱重八生于八月八日一样。总辖公在宋朝应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进入元朝才叫“余四十”。 Q"x`+?!  
*93l${'  
    现在担任“连长”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干几年就升官了。我一世祖担任“总辖”应该也是这个年纪,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升官,宋朝就灭亡了,只好解职归田,娶妻生子。生孩子是很辛苦的工作,需要补充很多营养,如果母亲营养不良,易造成孩子夭折,而要孩子个个健康,孕期必须间隔2-3年。连续生六个健康的孩子差不多要18年时间。六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很小,也可能生了女孩,在古代有些人家生了女孩就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也有些人是在家长大,然后嫁人。总辖公大约在三十岁至五十岁时养育了六个儿子。 * ePDc'   
Qivf|H619  
    真一公余庆堂族谱中有一篇《皇明古皖重修宗谱序》: v Ie=wf~D`  
    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八月,我太祖败陈友谅之兵于彭蠡之滨,时鄱阳瓦屑坝戎马生郊,靡所定处,而余之真一公兄弟六人避兵来皖…… [qO5~E`;  
j3sz*: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战事主要发生在湖口和长江沿线,而瓦屑坝位于都昌县,在战区南面,如果此时逃命,应该往南逃。我认为“避兵来皖”的时间应该在徐寿辉领导的蕲州起义之后。任何人都不会预测到蕲州起义,不可能提前逃命。起义发生初期,由于元军毫无防备,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起义军迅速向四面推进。激烈的战争发生在元朝集结军队反攻起义军的时候,当时可能是元军由江西南部向北进攻,起义军且战且退。后方的居民为躲避战火而越过长江,逃进深山老林里,跑得快的就能活下来,跑慢了或者跑错了方向,就可能被打死或者饿死。 [="g|/M)  
CWobvR)e  
    如果把迁移时间定在1352年,此时真六公五十岁左右,真一公七十岁左右,年龄再大就不可能行程一千多公里,从鄱阳迁到潜山。由此推算:真一公生于1280年前后,真二公生于1283年,真三公生于1286年,真四公生于1289年,真五公生于1292年,真六公生于1295年。真一公出生时,总辖公大约三十岁,那么总辖公出生于1250年前后。 )sqp7["-  
Mdy0!{d  
    三合堂谱中记载:六子由饶州负骸骨来潜。“骸骨”是指:1.骨头(多指尸骨)2.挖掘出的尸骨。在某些风水宝地,尸体几百年不腐都有可能。考虑到鄱阳湖区雨水较丰,尸体变成骸骨大约要三五十年。按四十年计算,总辖公卒于1312年前后。 vkNZ -`+I  
&kr_CP:;  
    结论:迁潜一世祖总辖公,伯伦公子,讳四十,生于1250(约)年四月初十日,宋季任总辖官,妣金氏、汪氏,生子六:真一、二、三、四、五、六。公卒于1312年前后,寿六十有余。1352年真一公昆弟六人避红巾之乱负父骸骨迁潜,葬余家宕。二妣卒缺,葬瓦屑坝。 wt_?B_nR  
8`rAE_n`%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2条评分威望+5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繼勝的分享,加分鼓勵!!! 2014-06-11
thinfo 威望 +50 感谢分享总辖公资料! 2014-05-22
离线官庄论坛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5-22
余氏宗亲祭先祖总辖公文维
{$QF*j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四日,太阴清明之际,初阳见进之时,余氏宗亲,齐聚先祖灵前,虔具清酌与时馐,并藉青松和鲜花,致祭于先祖,同声而泣曰: <J_,9&\J  
       天苍苍,山茫茫,先人慈祥余不见,先人雅言余不闻,唯奉阅族谱,追忆灵前,念余氏先祖之遗训,怀余总辖公之勋业。忆元末明初,内政失修,外患叠加,万民不聊生,百姓岂得安,人人不自保,族族难相扶。总辖公为一家之生计,一族之兴荣,背井离乡,出入波阳,屡经困苦,倍尝艰辛;索长江万里水,登大别千座山,辗转反侧,以至天堂。擗茅建舍,择河而居。时天堂并非天堂,荆棘丛生,蛮荒已极,未有寸土生稼穑,未有杯水饮畜禽;总辖公常学愚公移山之精神,率子孙力行叩石垦壤之举措,运土于丘陵,以成家园;担石至河涧,以造灌渠。时人民并非人民,文化不兴,宗庙不立,百姓与百兽同出山林,族人与族人不相类属,见山插标,以标为界,曾不入社会之遗角,犹保存自然之原状。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年,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暑易节,斗换星移,方立余氏基业于不朽,方传余氏后人于无穷。今余氏后人,父以传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家业有长。总辖公遗法甚矩,总辖公流泽孔长,总辖公创业于前,功烈丕著;总辖公垂统于后,名望昭彰。号泣祭奠,难诉衷肠!愿总辖公九泉有灵,佑余氏家业更兴旺,余氏子孙更安康,天长地久,福禄齐芳。愿总辖公神赴瑶池,来品未尝。呜呼哀哉! 尚 飨。 L!}j3(I  
       总辖公承先启后,莫与比功;总辖公谋既远大,礼宜钦崇。今者燕语莺歌,物性泄泄,杨青柳绿,春光融融。清明原属佳节,我族情同日月,浣手焚香,齐齐其敬,倾灵拜跪,愉愉其忠。此间见祖宗功业丰碑,宗亲诸人当恪遵遗命,弘扬先祖精神,共勉振兴,奋力思进。 <0,ah4C  
       其一,宜弘扬先祖创业精神。当今余氏后人,颇有先祖遗风,敢于实践,勇于探索,虽有群山闭锁,仍翻山越岭,有至京都者,有至浙东者,有至南海者,有至西域者,有至海外者。凡到一处,不怕艰难,不畏险阻,始能独立门户,终能独当一面,撑得一片蓝天,受得四方交赞。我等子孙在此祭奠,洒下一滴酒水,当增一份豪气,回头望先祖,转头思创业,以功业祭先祖。 f6_|dvY3  
       其二,宜弘扬先祖和谐精神。今逢盛世,中央英明,地方咸服,四海和谐。和以兴邦,和以兴家,家和万事兴。国家愿望与我先祖愿望相一致,国家举措与我先祖践行相吻合,先祖凝聚子孙、创成家业;子孙当举全力、求得和谐。虽居陋室,宜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虽居乡野,宜兼容并包,不相争吵。长幼有序,敬老爱幼,仁义修身,孝礼齐家,以令名祭先祖。 o!_; H}pq  
       其三,宜弘扬先祖节俭精神。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此格言警句,虽未写入家训,但余氏后人代代相传。逢盛世亦恒念物力维艰,家业兴亦常思戒骄戒躁。无福须节俭持家,善于造福;有福亦须节俭兴家,善于纳福,以嘉节祭先祖。 p$!+2=)gY  

) eGu4iEPM  
kFZu/HRI  
                                                     $=g.-F% *=  
                          伏维 {c EK z\RX  
                            灵鉴 H=SMDj)s+  
                          余氏宗亲
离线官庄论坛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5-22
f=Y9a$.:M  
潜山官庄余氏五世堂支祠简介
S*@0%|Q4r  
   n:] 1^wX#  
余氏迁潜十六世祖文章,天性孝友,法善齐家,事亲至孝,教子有方,谊敦睦族,七而五世同居,百人共炊而庭无间言。乐善好施,克己助人,节支以捐桥路,省食以润饥馑。善行德广,里闾称颂,官府褒扬。地方官员或录事迹于邑志,或题匾以表彰。义声远柿,望重彤庭。清王朝乾隆帝分别于五十五年和五十七年御赐“五世同堂”、“七衍祥”圣匾。人瑞声起,享誉四方。余文章为表示对皇恩的感激、尊崇,也为了教育子孙永振义门家风,决定建家庙,供奉圣匾,弘扬圣恩。遂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建起了这座家庙。即五世堂支祠。 HKw4}FC*  
       因谪祖鉴公(六世)祠近在咫尺,并侧面相对,五世堂家庙未冠“宗祠”、“支祠”头衔(门头“余氏宗祠”是此次整修加装的)。原大门前建有六尺高花墙遮之(解放后花墙拆除)。有人说为避门前直下之水,有人说这避与祖祠对峙抢风之嫌,留下了不解之迷。家庙建成九十三年后,光绪十一年才由五世堂七房首事牵头,整修宗庙,筑起神坛,供上了含文章在内的祖宗牌位。至此,才算完备了支祠的应有功能。 f_Bf}2Eedj  
       祠堂格局为“四水归堂”式徽派建筑风格。正堂两侧分设东西厢房,占地500平方米。规模不大,但庄重典雅,气势恢宏。正厅中央高悬“恩旨”“五世同堂”、“七衍祥”圣匾。下设神坛为先祖之灵位。文章家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以竖匾对联式分挂在正厅主柱上。前后厅照坊上展示多块古匾:“傲雪松筠”、“洛社风高”、“望重彤庭”、“五福三多”、“媲美郑张"等,皆为褒扬文章母暨文章夫妇,忠、孝、节、义仁受之美德义举,以及五世堂的义门之风。题匾人上至太子太保,兵部佐侍郎,下至州县太守、县令。每一块匾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块匾都传递着炎黄传统文化精神。这不仅是五世堂支祠的一大特色,也反映了五世堂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十分珍贵。 l_EI7mJ  
       五世堂支祠不仅是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人文景观也有深厚底蕴。 |/Z)?  
       支祠创建人余文章一生践行炎帝和文化之传统,励行忠、孝、节、义仁爱之风,不仅受到当时平民百姓的景仰,也受到封建王朝的肯定。近年,国家编辑出版的《清史·孝义传》也将其孝善行立传载入,名扬丹青;文章四子必联,学问渊博,御侮解纷,宗族咸赖,邻里笃信,邑宪宋公题匾赞日:“天俯储材”;其曾孙宗焰,因有功于社稷,与曾祖父同时《传》载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五世堂后裔人才辈出,文章四世孙至六世孙就有余受之光绪癸巳亚元;余际春恩科进士;余谊密安徽省代省长;余协中著名学者,国军少将;余大化中共潜山特支首任书记;余敦兆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视察;余英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任美国多所大学教授。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MkkI#  
       迄今古祠己历仓桑两百余年。解放前每年有一至两次族务活动。解放后被视为国有资产使用,做过学堂、供销社、食品组、公社企业、个体厂(坊)。由于历史原因,文物损毁严重。直到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其文物价值,始由五世堂族裔筹款整修。现已基本恢复原貌。亦提高了金紫山旅游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品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经官庄镇人民政府申报,业经县、市、省人民政府考察批准:余氏五世堂支祠定为县、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Oc"0''H  
:E*U*#h/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官庄论坛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5-22
安徽余姓联盟群已建立326661827,欢迎加入交流!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22
我也是 江西迁皖余氏,自由余起八十多世了。敦本堂。
余大俊
离线溪湖秋雨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6-11
我们家是民国时候由皖迁到江西的,老家的祠堂也有敦本堂,我父亲敦字辈,我是本字辈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6-11
感謝繼勝的分享,加分鼓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