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9阅读
  • 3回复

齐云山佑圣真武祠的缔造者——余道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3
Q7b$j\;I  
安徽齐云山 uqg#(ADy?R  
[Q=NGHB1/  
LYv$U;*+  
 %wYGI  
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 c5t],P  
`V1D &}H+G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古称白岳。位于徽州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w&',G  
[attachment=39305] DgQw9`W A  
&Jr~ )o   
    简介 T!T6M6?  
fA]b'8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Q@in?};  
   ]y:ez8RFPU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 L;7x2&  
[attachment=39306]
_dT,%q  
    黄山白岳甲江南 }K!)Z}8  
nQ0g,'o  
    齐云山虽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但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山不甚高,却崖壁直削、谷齐云山地幽深、群峰竞秀,愈见其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 (&)p~o  
~v 2E<S3  
    36奇峰,峰峰入画;72怪岩,岩岩皆景。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乔乔巴名利的自然图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   加之全山为典型丹霞地貌,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山奇、岩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学士都在此留有佳句墨宝。 3aL8 gE  
    地理位置   iUv#oX H  
p nS{W \Q  
    齐云山位于黄山市西33公里处的休宁县境内,城西15公里,距屯溪33公里。 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Z'r;YOzs  
[attachment=39307]
*(%]|z}]m  
    齐云风光 ZSKSMI%D  
[xF(t @p  
    齐云山齐云山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使整座齐云山显得紫衣赭裳群山如海,丹崖耸翠的景观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X~DI d  
os<B}D[  
    齐云山自晋朝至今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郁达夫等人慕名登山,以一睹齐云神山秀水为人生一大快事,他们寄情于峰岩之上,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化遗产。除了道教的宫、殿、院、坛、阁等108处外,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主要分布于真仙洞府、石桥岩和紫霄崖一带。其中,紫霄崖下明代江南大才子唐寅所书的《紫霄宫玄帝碑铭》,高二丈四,字迹工整,风格苍劲,气势雄伟,堪称古碑精品。    2|xNT9RW  
lg)jc3  
    月华街景区,是山中道教集中的地方,新修复的天宫府建筑最为显眼,山中道场多数在此府举行,届时香客云集,佛钟道鼓齐鸣、热闹非凡。景区的精华地段──真仙洞府。这块有入仙洞、罗汉洞、老君洞、文昌洞、珠帘洞、玉虔宫等。洞均凿于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崖顶无论晴雨,总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帘,世人称“珍珠帘”,十分好看。这些洞仙均有神像,供奉香火,洞旁数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长廊。洞前为碧莲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见对面的香炉峰。峰顶有一凉亭,人入亭中,大有凌空欲飞之感。    l.r i ]e  
nE!h&}(  
    楼上楼景区,楼上楼有上下两洞,当年有8个道士住在洞内避世修炼。区内有观音崖、飞天蜈公、万寿山、石佛塔、白云崖等景观。距楼上楼不远处有“仙人挂画”一景。它是一块平展的崖壁,高约2米,壁面色彩斑斓,溪水成瀑自壁两边流过,形成天然石画。    @Sxb}XI!f  
_e%jM[  
    云崖湖景区,在山的东侧,湖体狭长,水光潋滟。河面弯曲错杂,泛舟湖上可一览青山绿水,情趣盎然。湖边唐宋摩崖碑刻林立,丈书“亘古奇观”堪称齐云一绝,灯笼峰为湖中奇景,几盏“灯笼”依崖悬列,令人叹为观止。 W 7k\j&x  
[attachment=39308]
*.X!AJ;M=O  
   历史 r+T@WvS%W  
V) #vvnq  
    齐云山古称“白岳”,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皖南三大名山。齐云山景区面积110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p<5ED\;N;  
xz1jRI$  
    齐云山风光奇丽动人,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其中形似山峰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怡心醉。齐云山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 bo]xah|."j  
RrMC[2=  
 唐乾元年间( 758—760 ),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南宋宝庆年间( 1225—1227 ),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云游道士纷纷而来,道教建筑规模日益;至明代达到鼎盛,据《齐云山志》记载时有宫、观、殿、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 108 处,仿湖北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后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断,许多建筑相继被毁,现存宫观殿宇及亭台楼阁十余处,均为近年重修,为道教名山之一,属安徽道教主要活动场所及著名风景游览区。 .G"UM>.}d  
~*WSH&ip  
    景区介绍 b2x8t7%O  
nJ !`^X5I  
    洞天福地 a@[y)xa$Z  
   R)s@2S  
    〖洞天福地〗 游客下索道后就进入景区大门――望仙亭,出亭后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 1BQB8i-,  
< * )u\A  
    真仙洞府 . }QR~IR'  
   &yFt@g]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oM`[&m.,  
$0[T=9q <+  
    月华街 L_Q1:nL-0  
   3c<). aC0f  
    〖月华街〗 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 。 w!{g^*R+!  
Xj:?V;  
    香炉峰 2" (vjnfH  
   sWp]Zy  
    〖香炉峰〗 此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铁亭和香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现在的铁亭系1983年重建的。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p"Ki$.Y  
0m?v@K' l  
    玉虚宫 ndRy&[f7  
   yw'b^D/  
    〖玉虚宫〗 位于长生楼西不远处,此宫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宫内便是石洞。洞内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关神仙的传说。如今,玉虚宫是善男信女烧香求神、祈祷福寿的圣洁之地。 Fxwe,  
[attachment=39309]
 :~JgB  
    道教文化 xmz83Ll9  
>U@7xeK  
    齐云山道教简况    56(S[  
Ct[{>asun  
    一、齐云山道教沿革    ws:@Pe4AF  
)&[S*g  
    齐云山道教沿革属正一派,在家道,道教又称"福寿山".为皖南道教名山。齐云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及至唐朝,才开始有了道,佛教的活动.   据占岩福道长的口述,当地道人历代相传: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一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自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至南宋的数百年间,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mXnl-_  
}9[E+8L1  
    明万历《齐云山志》载有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直到南宋宝庆丙戌年(1226年),道士余道元来齐云山,创建佑圣真武祠(真武圣殿,真武阁),齐云山道教才有了明确的记载。次年,请内相程铋题"云岩"二字刻于石,为齐云山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宋咸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筑道院,奠定了齐云山道教沿革的基础,但在元朝没有多大发展,可能是因为元朝重全真道不重正一道之故。    F8S -H"  
} y@pAeS,  
    到明朝,齐云山道教沿革才开始逐渐兴盛,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兴建宫,观,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余处,真武圣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钟,鼓二楼,宫阙壮丽,嘉靖帝敕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题"齐云山"匾额.为解决众多香客遇洪水被阻于横江对岸的问题,明万历十六年建成石拱"登封桥",代替了易被冲跨的木桥,便利了游人登山。    CqQ>"Y  
cOa.]Kk  
    清代,齐云山道教沿革继续发展.道教虽不被重视,但仍得以延续。齐云山被清乾隆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民国时期,宫观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一带香客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当地道人回忆也大体如此。    ]MJyBz+k  
1ipfv-hb6  
    建国初期尚有道院12所,道士7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严重,道院,道士所剩无几。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齐云山太素宫被列为道教省级重点宫观修复开放.1984年6月成立了齐云山道教沿革协会,詹岩福为会长。    i8A{DMc,U  
Z3E957}  
    二、宫观道院    G+?@4?` z  
p.,o@GcL~  
    齐云山道教沿革建筑很多,自开山以来,历代均有修建,明末最盛时这一百余处,原有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无量寿佛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添书院,石桥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阁福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堂,碧霄庵,东岳庙,等等,此外还有"九里十八亭".经历代天灾人祸,这些宫观道院及亭阁祠殿大多均已毁废。现仅存东阳道院和伯阳道院,梅轩道院.1980年起在旧址上新建了凌风,海天一望,望仙三亭。逐渐修复了玉虚宫,罗汉洞,真武殿(太紊宫)等。 %''z~LzJ8  
   |r*btyOJk  
:Z|lGH =  
    齐云山道教建筑艺术赏析    JEq0{_7  
MJ^NRT0?b  
    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齐云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活动始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道教香火播及华东及东南亚各国。今全山有宫、殿、院、坛、阁等108处,道观27处,道房12家。齐云山的道教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数以千计,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刻铭,清代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1{\{'EP{  
t/z]KdK P  
 齐云山道教文化特色    Ql8E9~h  
-FA]%Pl<'  
   一、正一派的传统    NQefrof  
X;ef&n`U0  
    齐云山道教以正一派为主,尊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真经》为依据,供奉的是真武大帝。这是两宋时代玄神地位提高和信仰兴盛的一个表现。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有方士余道元,号天谷子,游至齐云山石门岩,斩草结庵以居,得到当地好道居士的赞助,创建佑圣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民间传说该神像为百鸟衔泥共塑而成的,于是香火始盛,道士日增,从此奠定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延至明代,由于诸帝王对道教的尊崇敬奉和扶持利用,齐云山的道教活动也日趋兴盛。嘉靖十一年(1532),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嗣汉天师张彦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顺签,后生一子。嘉靖皇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旧址上敕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云:“朕于壬辰年(1532),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此后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先后授命再谒齐云,建醮祈祀,宣扬秘典。于是齐云山更加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Rfh#JO@%[  
aH<BqD[#  
    正一派的组织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有家室妻小,非斋也不忌酒肉,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齐云山的道徒亦是如此,他们不仅有妻室儿女,甚至连妻室儿女也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平时则从事生产,与普遍人无异。只有事主来邀求或有关道教节日时,他们才脱下俗衣换上道士打扮,做起传统科仪。这类似于当地的手艺人,与其说是学道、修道,不如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山中的道院也与一般民宅无异,除了一般宫观皆有的雕梁画栋,错落有致,与自然峰岩浑然一体的特点外,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民居,而且多与山中的民居不相分隔。道院主要集中于山上的月华街。取名“月华”,是因为建筑布局巧妙,宛如一轮新月。走在街上,只见宫观和店铺栉比,香烟和饮烟互绕,完全一幅道教与民众天然相融的生活图景。有人用“中国道教第一村”来形容齐云山的道教文化,除了说明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用来说明它的民间性和乡土气息,也是十分形象、恰当的。    W,Q"?(+]B  
kOR5'rh  
    二、道儒佛的融合    X}b%gblx  
pUby0)}t  
    齐云山道教长期以来以正一教为主,统领全山。但齐云山早在唐朝就是道佛共存的局面,现在是道教占统治的格局。据宋代学者罗愿的《新安志》(载《四库全书》“史部二十四”)卷四说,唐代天宝年中(742-755)有僧人居齐云山,隐修于西南麓的石桥岩。元和年间(806-820),歙州剌史韦绶,因梦见古僧相貌,遂献奉银建石门寺于石桥岩,置钟、鼓、神像等什物,经过住持本立、光聪的尽心经营,卒为一方胜境。至南宋后,随着齐云山一带道教逐渐兴盛。延至明代中后期,由于正一派的嗣汉天师张彦祖孙三代先后驻留齐云山,佛教遂被排斥。但直到“文革”前,仍有大雄宝殿、观者阁等庙宇存在。如今真仙洞府中供奉的道教神——玄天上帝,四周却是佛教的十八罗汉并充作护卫神。    (!kOM% 3{  
ws9F~LmLbr  
    道教在齐云山的开拓始于唐朝乾元年间(758-760),时有道士龚栖霞(名籍无所考)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石门岩。    [su2kOX|X  
N'_,VB  
    这是齐云山最早出现的道士,后人遂将他栖居的岩洞命名为“栖真岩”,意即栖霞真人之岩,以示纪念。至南宋道士途道元建佑圣真武祠,道教方显兴盛。但直到明嘉靖前,齐云山道教都是以“全真”为宗,属武当山全真派的后一个门派,其宫殿建筑和道规道制,皆仿效武当,故古人称其为“江南小武当”。至嘉靖年间后,因龙虎山正一派天师在此建醮祈祀,从而使得正一派立足齐云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的全真派也是因势利导,自然地服从或转为正一派,从而形成了两派并存而正一统领的格局。至今玉虚宫等处仍保持全真派,白岳山房供奉的也是全真教的七位真人,故亦称之为“真真石室”。   至于儒家的纲常伦理等观念在齐云山道教中更是有着浓厚的体现。齐云山道教的“世系谱”首句就是“守道明仁德”,主张儒道不二。山上的忠列岩、忠烈坊等所宣扬的也都是儒家忠义的故事。这实际上也是道士们诵经宣咒、祈求神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利益众生、爱护家国。包括佛教的教义与禅修,其目的也不外乎此。玄天太素宫原有一楹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就是三教融合的很好写照。    [FLRrTcE  
@dE|UZ=(  
   三、徽州文化的影响    }.O,P'k  
fk-zT  
    道教能在齐云山立足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当时社会,尤其是徽州民俗的结果,具有浓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徽州文化是在过去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所出现的一个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文化宝库。徽州文化的正统是儒家,特别是朱熹的理学思想,除此以外,宗教信仰与活动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徽州地区流行的有祖先神、行业神、自然神、乡土神等多神崇拜,与此相关的庙宇也到处林立,终年香火袅袅。这在历代编纂的徽州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不过,势力较大、基础广泛的仍为传统的佛、道二教,它在徽州下层民众的信仰中根深蒂固。与徽州接壤的九华山和境内的齐云山分别代表了人们心目中佛、道两大神灵圣地。每逢一届秋令,各方的“忏香会”、“百子会”等组织都会推举年长有望的人为“香头”,共同朝拜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和齐云山的玄天上帝,一路旗锣开道,顶礼膜拜,长途喃喃不休。其中也有包括来自江西、浙江等地的朝山香会。缘于此,齐云山道教便具有了浓厚的徽州乡土气息。山上的道士多出自本地,徽州民间素有“休宁县的山头婺源的官”,指的便是齐云山虽然是在休宁县境内,但山上的道士均由婺源人充当。现任齐云山道教协会会长詹达礼也是婺源县人。住山的道士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道房均有一批后备力量,都是本房在原籍婺源培养的道徒,平时散居自家务农做工,每年秋后香汛期间应邀进山佐助法事,入冬回籍,成为惯例。 mKY}+21!Q  
@8X)hpHf  
    责任编辑:小杨
82#7TX4  
bqpy@WiI S  
[ 此帖被廣德堂余成在2014-05-24 21:45重新编辑 ]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海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5-24
圣、奇、神也。 2d1Z;@x  
观图有感: (9gL  
雄峰难寻终获现, 7 YS'Tf  
怪石有型任君眩。 L'1!vu *Rg  
道观倚势附绝壁, `6bIxb{  
试问天下存几间。(见笑了)
1条评分威望+5
廣德堂余成 威望 +5 此乃佳作,感谢鉴赏。 2014-05-2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5-24
海宏兄只观其文没有身临奇景,竟有如此大作,堪称“余氏太白”。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海宏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5-25
余成家们你好!让你笑话了,我这不值一提。你能介绍那么多的有关余氏历史和地理资料,传播家族文化,我们应该多向你学习。而且看你的叙述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多多发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