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阅读
  • 16回复

隆昌余氏三修族谱须澄清的“铁改余”问题商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广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7-06-28
— 本帖被 thinfo 设置为精华(2017-07-01) —
隆昌余氏三修族谱须澄清的“铁改余”问题商榷
隆昌余氏三修族谱编委会
5m42Bqy"  
pG6-.F;  
提要一方面,兴宁余氏族谱总谱明确记载,授姓始祖是生于2730年前的秦穆公宰相由余公。隆昌余氏四始祖后裔老族谱皆详记了广东兴宁始祖到隆昌始祖十二代,但缺兴宁始祖以前的祖先即由余公到兴宁始祖。隆昌汝彰首纂谱只字未涉“铁改余”。52年后一修族谱时,认长寿县余氏旧谱为隆昌余氏故谱,再“据故谱所载逐次详列,不敢妄赘一辞。”在“未及讨究根源”,“复无他书可证”的情况下,认一贯公之父为根六公,始祖为铁世义公,即变身“铁改余”。但却在附识中质疑:何以元史未为列传?何以未与蒙古氏族联姻?二修族谱时,多次说明一修“据他谱”。因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提出了“铁改余”依据不够,却又无力组织查证并消除质疑,故留下了“铁改余”“据他谱”的悬疑以待后人。 ?m1$*j  
1,QZnF!.x  
另一方面,真正“铁改余”的《铁改余姓总谱》第60页全面介绍根六公,其生年、生子、创立字辈、行迹分布等核心信息,无一认同一贯公及后裔。一贯公后裔的字派“象原明秀文志……”与根六公亲定的二十四字派无一相同;根六公生子仅永泰,并无一贯;根六公及后裔散居于四川、贵州、云南的24市县,没有隆昌、没有长寿,更没有广东兴宁!据该谱第49页、60页述,根六公生于1312年;第240页记,铁木真号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但据兴宁余氏族谱第42页载,一贯公生于1158年,父是崇龟公。则一贯公比成吉思汗大4岁,比根六大154岁,决不可能是成吉思汗之后、根六公之子! @3c#\jx  
]ECZU   
近年来,“铁改余”大行其道,然而距“铁改余”圣地泸州凤锦桥最近的隆昌,竟然没有什么族人响应,泸州等地“铁改余”负责人到隆联络也空手而归。而三修族谱以来,一些外地“铁改余”的活跃人物问及对“铁改余”的态度,获得简要回复也表示接受我谱三修编委会“隆昌余氏不属‘铁改余’”的宣言。 8 -;ZPhN&  
B5HdC%8/}  
0t?<6-3`/  
[ 此帖被余保在2019-07-08 19:00重新编辑 ]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7-06-29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7-06-28
不知为什么,上传此帖字不能更大,颜色不能更黑,真不好辨认。版主有没有办法改变一下呢?谢谢!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7-06-28
隆昌余氏三修族谱须澄清的“铁改余”问题商榷
隆昌余氏三修族谱编委会
9k+&fyy  
提要一方面,兴宁余氏族谱总谱明确记载,授姓始祖是生于2730年前的秦穆公宰相由余公。隆昌余氏四始祖后裔老族谱皆详记了广东兴宁始祖到隆昌始祖十二代,但缺兴宁始祖以前的祖先即由余公到兴宁始祖。隆昌汝彰首纂谱只字未涉“铁改余”。52年后一修族谱时,认长寿县余氏旧谱为隆昌余氏故谱,再“据故谱所载逐次详列,不敢妄赘一辞。”在“未及讨究根源”,“复无他书可证”的情况下,认一贯公之父为根六公,始祖为铁世义公,即变身“铁改余”。但却在附识中质疑:何以元史未为列传?何以未与蒙古氏族联姻?二修族谱时,多次说明一修“据他谱”。因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提出了“铁改余”依据不够,却又无力组织查证并消除质疑,故留下了“铁改余”“据他谱”的悬疑以待后人。 nK%/tdq  
另一方面,真正“铁改余”的《铁改余姓总谱》第60页全面介绍根六公,其生年、生子、创立字辈、行迹分布等核心信息,无一认同一贯公及后裔。一贯公后裔的字派“象原明秀文志……”与根六公亲定的二十四字派无一相同;根六公生子仅永泰,并无一贯;根六公及后裔散居于四川、贵州、云南的24市县,没有隆昌、没有长寿,更没有广东兴宁!据该谱第49页、60页述,根六公生于1312年;第240页记,铁木真号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但据兴宁余氏族谱第42页载,一贯公生于1158年,父是崇龟公。则一贯公比成吉思汗大4岁,比根六公大154岁,决不可能是成吉思汗之后、根六公之子! )"c]FI[}  
近年来,“铁改余”大行其道,然而距“铁改余”圣地泸州凤锦桥最近的隆昌,竟然没有什么族人响应,泸州等地“铁改余”负责人到隆联络也空手而归。而三修族谱以来,一些外地“铁改余”的活跃人物问及对“铁改余”的态度,获得简要回复也表示接受我谱三修编委会“隆昌余氏不属‘铁改余’”的宣言。 [cL U*:  
[ 此帖被余保在2019-07-08 19:11重新编辑 ]
离线yuweiyang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7-06-29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7-06-29
旭礼自执东德思学国启振加兴世宏忠孝扬名远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6-29
谢谢余珏管理员帮助!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6-29
谢谢yuweiyang的关注和支持!流沙河家谱改为铁改余,是西南4省市许多家族附会铁改余的一个缩影。我们广东兴宁迁四川隆昌余氏错认铁改余也类似。本文将深入剖析。希望得到您赐教。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6-29
许多族人幼时听老辈说过,祖先原住广东兴宁,艰难走过5000里来到隆昌。自己的父辈祖辈甚至说过多年的土广东话。也还可能听说过祖先原本姓铁,当过元朝的宰相,后人九子十进士被追杀到泸州凤锦桥,改姓余后各奔东西。细查族谱,前一说法已有290年,后一说法仅138年。
三修族谱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隆昌现字辈多属存心自广长的族人,分属汝彰、汝兴、汝康、永宁四始祖后裔,各有本宗支自己的或石印或手抄的族谱,其共同最大优点是详细记载兴宁始祖到隆昌始祖共十二世。汝彰谱在首纂两序、二修序、汝彰公传、承诠附识等处,六次记载汝彰公自粤或粤之兴宁迁隆,二修谱用176页中21页记载兴宁179人,独创兴宁谱系图,突出12个直系与21个旁系祖先,方便记忆与查找。其积学、敬全、复新、复完、复采及子解元四代与尚缺五世的兴宁宗支谱吻合,更与较为完整的复新公宗支3714曾孙的名及子孙娶氏11人的姓高度吻合。汝兴谱用200页中90页记载兴宁254人,记到兴宁十四世,相当于隆昌大”或“有”字辈,还记了更多迁隆祖先。永宁谱中记载族人最多的一支谱,用62页中20页记载兴宁近170人,详略与汝彰谱相当。汝康谱用89页中37页记载兴宁近180人,详的更详,略的更略。特别是绘图七幅,其中之一画出兴宁祖屋的山向,文字说明系“广东省嘉应州兴宁县南厢五里合湖堡坡塘口地名松山下屋基。余氏始祖原造老屋……”与兴宁该宗支谱的记载高度吻合,另六幅记载六座祖墓,基本是合葬墓,均图示山向,文记墓主、地名等。幸运的是隆昌四宗支老谱与复新公后裔迁隆石鹅场肇莲谱的记载也高度吻合,详细程度超过兴宁坭陂镇陂塘口与黄垌村祖源地受损的余氏族谱,很可能与其外迁多地的余氏老谱综合,可补充完善兴宁余氏族谱。难怪经过一年多以《四川隆昌余氏恭请雄彬版主和兴宁知情族胞赐教》、《隆昌余氏老族谱指引后裔认祖归宗到兴宁》等帖在《余氏家族网》请教、研讨,着重与该网的兴宁谱比对,得到认同,进而与兴宁人余雄彬交换两地族谱。当2013年春节把汝彰谱、汝康谱和石鹅场肇莲谱寄到兴宁余氏,对方马上确认隆昌余氏认祖归宗成功。族人只需动脑想一想,四宗支老谱虽然记载后人的数量悬殊,但是却用最少百分之十二,最多百分之四十五的篇幅,来记载兴宁余氏祖先,难道不是怕后裔忘了祖先,而指引后裔认祖归宗到兴宁吗?
sLb8*fak  
[ 此帖被余保在2019-07-08 19:23重新编辑 ]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6-29
兴宁余氏收到隆昌寄去的九套隆昌余氏族谱后,有的还沉浸在找到数千外迁宗支的喜悦中,有的就大发悲声,进而抱头痛哭。原因是看到“铁改余”原由序等,怎么都不能原谅:我们由余的后裔,迁到四川就忘了祖宗,居然去找蒙古人当祖宗!们把隆昌余氏一百多年习惯的既坚持来自广东,又坚持出自“九子十进士”的说法认定为源流不清,亟需在认祖归宗的基础上正本清源。 p~&BChBl!=  
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究1994年兴宁余氏族谱,不难发现隆昌四宗支老谱容易被误溯的原因。该谱前53页相当于总谱,记载多个序,主要记载:一是生于2730多年前的始祖由余公,被秦穆公封为宰相,助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等。二是后人以公名为姓,一支姓余,前五十二辈先后以秦朝宰相百里奚和蹇叔的赞诗为字辈诗。三是从由余公逐代繁衍到志铭公十兄弟和悠远公等兴宁开基祖,记载他们及部分旁系祖辈的详细实录和不同程度的简介。从54页起,才依次介绍兴宁各个宗支族人简要信息。现隆昌三修谱予以承继,故与之相同。如果把兴宁的老谱只载传宗支谱,就必然丢掉始祖和大部分先祖。而隆昌四宗支老谱及石鹅场肇莲谱,就恰恰表现为只载传宗支谱,其形成的共同最大缺点,就是仅从兴宁始祖起记载。虽然汝康谱、永宁谱载源自由余,但并未承继兴宁总谱从由余公逐代记载到兴宁始祖,客观上这四宗支谱都造成后裔追溯困难与误溯可能。这种变故也发生在兴宁余氏最大宗支志铭公后裔迁四川成都龙泉区洛带镇、西河镇、青白江区福洪乡、四川德昌县麻栗乡等地的余氏,《铁改余姓总谱》第87页集中记载了六支。虽然志铭公与我们兴宁始祖志钦公是亲兄弟,但是记载的铁改余始祖不是根六公,而是其长兄秀一公。他们同我们一样面临着“认祖归宗”与“正本清源”的重任。如果能借鉴我们的做法,则困扰他们认祖归宗和正本清源的关键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W^Y#pn  
隆昌余氏偏偏发展太好,汝彰公白手起家,昂、昇二祖继之租踰三万,形成全县余、郭二姓之势,感受到沉重的溯祖压力。当时承梁公“游学锦城(即成都)所遇颇多同姓,询其籍贯,皆云出自九子十进士”,因交通不便未能与兴宁余氏联系,又复无他书可证,不得已跟着潮流,一修族谱据长寿县余氏旧谱,将志钦公上溯至一贯公,认其父是根六,成为与“铁改余”的惟一联系,认始祖是铁世义。另外三谱也载入“铁改余”原由序等。经138年口口相传,隆昌余氏许多族人对来自广东,属于“铁改余”已深信不疑。 [ %}u=}@  
[ 此帖被余保在2019-07-08 19:23重新编辑 ]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06-30
现在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承梁公与另三宗支溯祖记载的功过是非?应该以兴宁余氏族谱,还是以隆昌余氏老谱来确认我们的始祖及源流?前者显然不能割裂当时老谱自身的局限、家族溯祖的压力、族谱交流的不畅、交通通讯的艰难,特别是“铁改余”成为潮流。后者肯定以兴宁余氏族谱为主,隆昌余氏老谱为辅,甚至还需要引用隆昌其他余氏族谱、《铁改余姓总谱》等。由于两问题紧密交织,为正本清源,以下循此族谱顺序予以考证。 l"(6]Z 4  
考证一:所有族人遵从老谱所记来自广东兴宁,理应以兴宁余氏为准认同始祖和源流。现在已经实现认祖归宗,已知兴宁余氏族谱记载始祖为由余,逐代顺衍到八十世即兴宁十二世(兴宁谱缺4世,记为十三世),而隆昌四始祖就来自兴宁十二世,其中没有断代、没有异议,隆昌余氏就应毫无悬念地承继认同并广泛宣传。因此,始祖的惟一性就派生出对余氏其他始祖与源流的排他性,属‘铁改余’”的说法即不能成立。 4)6xU4eBaL  
[ 此帖被余保在2019-07-08 19:24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余广琪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06-30
以上如果看大图,则从上到下:1、3是隆昌汝康图载兴宁始祖原造祖屋位于兴宁陂塘口。2是隆昌汝彰谱《汝彰公传》载自广东兴宁迁隆。4是永宁谱载其父日辉生于陂塘口。5是兴宁1994年族谱载授姓始祖由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