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4阅读
  • 3回复

崇文尚儒:宁波余氏一脉相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武昌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7-07
    古有“尚书兄弟”余天锡、余天任,户部尚书余有丁,榜眼通政使余本,太常寺少卿余寅等;近现代有橡胶大王余茂芳、纺织巨擘余葆三、文学大家余秋雨、服装状元余元芳、小麦栽培专家余松烈院士、航天飞行力学专家余梦伦院士……当这些人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余氏。再把他们的籍贯、出生地列出来时,又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浮现出来———宁波人。是的,他们都是姓余的宁波人。 sP` k{xG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宁波的余氏家族。 "?Mf%u1R  
    1990年8月的一天,在刚被台风问候过的宁波城里,一位学者带着朝圣的心情踏进了天一阁,他赤脚趟在台风带来的积水里,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这略显狼狈的姿态,却成为一个虔诚的仪式,让这位早已蜚声中国文化界的学者在被他视为“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面前,宛如赤子。 WER\04%D\m  
    他,就是余秋雨。后来,他所作的《风雨天一阁》一文,为这次“朝圣”留下了一叠厚重的记忆标签,也把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藏书楼介绍给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自此,余秋雨先生了却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的遗憾,更多的人则因余秋雨的文字慕名而至,追随他缓慢而凝重的脚步,踏入这处“文化奇迹”,为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而感慨。 /U1 jCLR'  
    在故乡的这片热土上,余秋雨曾投下深情的目光,不止天一阁,还有全村几乎都姓余、既有余氏祖堂也有余氏祠堂的故乡小村,以及在贫瘠的山村中城堡般矗立的老屋。这个叫桥头镇桥头村的地方,旧属余姚县,现在却划入慈溪,以至于现在余姚、慈溪两地的余姓人氏都想把这位大学者作为自己的族人。不知这场争论是否还在持续,不过据研究宁波地区余氏族谱多年的余君方先生考证,余秋雨先生属于“桐下湖余氏”一脉,但从宁波各地余氏族谱来看,宁波的余氏在1000多年前都是一家子呢,说到底都是咱们宁波余姓乡亲。 6lKM5,Oa  
    许多地方余氏祠堂的匾额和余氏宗谱上,都将“余”字中间一竖的笔画又向上延伸出一截,比一横更高,表示余氏已真正出头。 NW=tZVQ<X  
H5 'Le{  
    一个姓氏  一段演绎 (9X>E+0E  
    宁波的余氏最早发源于唐朝时期,距今1000多年,而在中华民族的百家姓中,“余”姓已存在2600多年之久。据2006年1月27日的《中国人口报》资料介绍,余姓目前在中国姓氏排行中列第四十位,约有630万人口。关于余姓的起源说法很多,记载较多的说法是:余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功臣———由余。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夺取了十二个西戎小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穆公为了嘉奖这位功臣,不但把下邳(今江苏、安徽交界一带)作为由余的封地,还特许他的后代子孙可以用其名字为姓,因此由余的后代有的姓由,有的姓余,余姓就此慢慢发展起来。 g'Id3 1r'  
    自古以来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经常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美其名曰“赐姓”,其实其中蕴含的统治者个人的褒贬观念十分强烈。前面这一桩算是褒的,下面来说贬的。 ^HM9'*&KJ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余姓也曾经历过不少变化,就拿和余姓很相近的“佘”姓来说,它们之间还有一段割不断的渊源。据在余姚发现的《桐下湖余氏遗谱》记载,东晋明帝时,一个名叫余讽的殿前都尉常与明帝议论朝政。一次,余讽又直言进谏,让明帝十分不爽,大喝一声:“余讽啊余讽,你真有能耐。看看你那名字,余就是我的意思,讽就是讥讽,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天生和朕作对的吧?”明帝随即将其“余”姓出头的一竖抽掉,赐姓“佘”,音同“蛇”。一来示意余讽及其后代永不出头,二来谐音其舌如蛇,祸从口出。余讽回家后,想到自己竟为皇上所忌,内心十分忐忑,干脆改名“佘顽”,从此变成一块不出头的“顽石”。从这以后,余讽的后人都改为佘姓了。 5 Y|(i1  
    到了唐朝,佘姓后人被准予恢复余姓,余姓后代又人丁兴旺起来,并且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终于盼到出头的一天,许多地方余氏祠堂的匾额和余氏宗谱上,都将“余”字的中间一竖的笔画又向上延伸出一截,比一横更高,表示余氏已真正出头,直到现在许多余氏后人还保持着“出头余”的书写习惯。 a!?&8$^<  
    分散于民间的余氏宗谱合在一起,从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宁波古代人民从山区迁往平原,又从平原迁往沿海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一幅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画卷。 {q}#  Sq  
G^ 2a<?Di  
    一套家谱  一部地方史 nLfITr|5  
    余氏迁入宁波,大约是在余氏复姓以后。目前余氏在市区及各县市都有分布,据余君方先生从民间现存的一些宗谱分析,传承脉络比较清晰的主要有: 5Tt%<#4  
    一、余姚“桐下湖余氏”。这一脉是自唐朝迁入的,可以说是有记载的最早迁到宁波境内的余姓家族,以后的其他余氏分支都与这一脉有所关联。桐下湖大约在今日余姚东南街道殷家湾一带,余君方先生在这里发现了一本珍贵的《桐下湖余氏遗谱》,其中记录了许多唐前旧事,包括前面所述的“余姓改佘姓”事件,在其中就有所记载。在这本家谱上,还有许多名人题字,比如北宋范仲淹就题有“余氏遗谱,子孙保之”8个字,署名留言题字的还有文天祥、王十朋、赵孟頫、方孝孺、朱熹、史嵩之等,可谓名人荟萃。 k\J 6WT  
    二、奉化“金峨余氏”和“泰桥余氏”。其中,金峨余氏堂名为“树德堂”, 泰桥余氏堂名为“报本堂”,后者是前者的分支。金峨余氏现在的聚居地是奉化余家坝,目前当地余姓人口仍占90%以上,且保存有族谱。金峨余氏是唐朝会昌年间从余姚桐下湖迁到奉化余家坝的,桐下湖的第三代传人“百四公”为金峨余氏先祖,最难得的是百四公的墓现在还保留在余家坝,是极为珍贵的一处历史遗迹。金峨余氏从唐朝末年开始,繁衍几代之后就进入了兴旺期,目前大多数的宁波余姓人口均为这一支的后人。 2\: z   
    三、鄞州“岐阳余氏”和“梅湖余氏”。 岐阳余氏曾出过余有丁一门望族,明朝万历年间在宁波市区紫薇巷一带比较兴旺。这一支余氏家族现存500多户。梅湖余氏的族谱尚存,其中可以看到这支余氏的始祖被尊为“五妹公”,迁居于鄞州梅湖一带的时间是明朝洪武初。但明代以前的族谱都已散失,现存的族谱历经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历代后人的修缮,遗存至今,里面的内容完整翔实、脉络清晰。梅湖余氏家谱上的堂名是“四本堂”,“四本”的含义是“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这些祖训蕴含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取向,到现在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o9Z!Z ^  
    四、慈溪“上林车头余氏”。现该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慈溪,堂名“文萃堂”。这一支的族谱可谓图文并茂,内藏几幅精细的余姓名人画像,这些人均曾担任过朝廷重臣。虽然这本族谱修编年代较晚,对这一族余氏家族的来历并未交代清楚,对宋朝以前的记载也语焉不详,但其中有这样的一副对子:浙水家声远,桐湖族派长。对宁波余氏最早由余姚桐下湖繁衍发展而来的记载作了肯定。 Zk4(  
    五、宁波“余隘冰厂跟余氏”。这一支余姓后人传说是南宋余天锡望族的一支后裔,碑记先祖即为鲁国公余天锡。 t#p*{S 3u  
    余君方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一本宗谱既是家族演变史,也是地方史。读懂了那些厚重的宗谱,就能掌握一个地方的人文脉络、历史沿革,甚至地理地貌的变迁。这些分散于民间的余氏宗谱合在一起,从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宁波古代人民从山区迁往平原,又从平原迁往沿海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一幅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画卷。 6}RRrYL7I  
\"r*wae  
    ■链接 qhPvU( ,  
    今日宁波余氏主要聚居地 "?lm`3W"  
    宁波市区江东、余隘、南余;余姚桐下湖(现名殷家湾);奉化白杜、余家坝、泰桥,慈溪(原余姚)桥头余氏、新浦;梅湖余氏、岙底余余氏;霞浦胜利村、通山村;梅墟、小港、陆埠;九龙湖河头余氏;镇河沿江、余严(又称“余氏十八耷”);象山河西、河东、上余、下余、珠溪东乡、泗洲头及三角地。 jmAQ!y|W.  
     /cy'% .!  
    来源:现代金报 links: http://paper.lifeningbo.com.cn/html/2007-12/09/content_59979328.htm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良公四十代孙 大冶果城果一里 明甫公秀一支后裔:良→升→侃→晏→爱→懃→籍→珍→程→仲举→四十一→元章→国华→百七→思臣→明甫→秀一→胜二→思诉→凤仪→纲→文达→有君→方兴→世藩→宁加→一庭公→派忠公  字派: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7-07
原来余姓改佘姓是这样一个来历,不知当时只是余讽一支人改为佘姓,还是整个中国的余姓都改成了佘姓?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7-08
应该不可能都改佘姓,改佘姓的估计就是余讽一族,毕竟古时候交通信息不发达,不可能其他姓余的都得到这个消息,况且皇帝也不可能故意为难姓余的,只不过跟余讽的直言相谏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已,朝廷设这个官职,就是要让臣下指谪朝廷得失,不可能为此而大发雷霆,那样的话,不显得自己是个昏君了吗?不过余讽一听此言婉转的把自己的姓改一下,也是一种妥协,不过改成蛇音,却不知因何,据说古时似乎没有佘字,还需要训诂方面考证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7-08
◎按古有余無佘,余之轉韻爲禪遮切,音蛇。姓也。楊愼曰: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从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爲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水浒传》中的洒家),卽余家之近聲可證,而賖字从余亦可知也。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