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71阅读
  • 3回复

推荐一篇余专勇的博客:余姓起源传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antmat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2
余姓起源传说 (2008-3-8 19:59:01) 分类:未分类    _$r+*nGDz  
NS\'o )J  
|KuH2, n0  
余姓起源有四: (u *-(  
1、大禹的后代。从余氏宗谱看,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姓姒,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禹妻是绍兴涂山之女,禹封小儿子姓余,有纪念妻子之意。目前,余氏村中辈份最高的114世,最小的120世。 nfc&.(6x<  
3iDRt&y=.  
2、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k>~xlQ  
日前,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在编修村志时发现了两本余氏宗谱,从宗谱上可以看到,占九成村民的余氏是我国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这两本宗谱的发现,再次证明大禹确有其人。 !iMsTH<  
)nQ.6  
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h&&ufF]D  
5MT$n4zKu  
YeT[KjX  
4、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T.APxB  
                                      ml\A)8O]j/  
2004年5月,四川犍为县76岁老汉余海奎称:他和住在余家湾的20来户人家是铁木真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困惑我多年的余氏家族传说,原来让千万余姓子孙困惑了几百年。西南众多余姓家谱都保留着同样的传说故事:余姓人是铁木真子孙,先祖铁木健十子九进士传说大概是这样的: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太守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诽谤说铁木家族要造反,皇帝接到告发后欲除去铁木一族。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铁木健九子一女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吟诗一首,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诗曰:“本事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这件事被新浪网友骂得狗血淋头。提出了很多疑问:元朝科举总共就没有几届,不可能一门十子九进士。十子九进士,做出的诗句怎么如此破烂?大家的责问是有道理的。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讲,历史上根本没有铁木健这个人。而且元史各种记载都很详细,不可能漏掉十子九进士这么重要的事件。感谢札齐斯钦《西南铁改余氏研究》和余自华《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通过互联网发布了,这个600年传说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我压缩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附录描述。综合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p1q"[)WVn^  
CM_FF:<tn  
这些是初步的研究,通过互联网深挖,我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诸多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值得推荐给朋友们,这个我下回再说。 b 'jZ4{+W  
q{ i9VJ]  
附录: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 }KcvNK (  
9KkxUEkW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社科院民研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先生、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先生、元史专家方贵龄教授、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先生、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无疑但世系不能理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经过深入研究云贵川渝及江西等地多种余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c4?-Vq%u  
dI};l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巧家《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CY"&@v1  
Q]?r&%Y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 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E{M[;sF3y  
Z\c^CN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键……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 O|wu;1pQ  
^C$Oht,cU  
元末 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4JqT|nS  
=)QtE|p,77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PY.4J4nn|  
f+3ico]f@  
6WI-ZEVp&  
燕铁木儿家族先祖最早属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部族,在今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双辽、通榆一带生活。自先祖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西的钦察草原。以玉里伯牙为氏,号其国曰钦察。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主。铁木真征服蔑里乞部后,因亦纳思收留蔑里乞部汗公都被铁木真伐兵征讨。亦纳思之孙忽鲁速蛮之子班都察审时度势举族迎降与元宪宗。随后班察都率部从征麦怯斯,从元世祖征大理、伐宋。中统元年,班察都与其子土土哈随世祖北征,战功卓著,其才不凡。班察都死后,土土哈袭父职,备宿卫。土土哈在平定北边宗王海都构乱、诸王脱脱木、失烈吉叛乱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世祖、成宗帝的赏赐。至元十九年(1283),授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事。至元二十年,改同知卫尉院事,兼牧司。至元二十二年,拜镇国大将军、枢密院副院使。二十三年置钦察亲军卫,兼都指挥使。至元二十五年,世祖将也只里女弟塔伦公主嫁予土土哈为妻。成宗帝大德元年(1297),拜银青荣禄大夫、上国柱、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奉命还北边。二月,至宣德府(今宣化)卒,享年61岁。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为升王,子八人。 d6RO2^  
`eZ +Pf".  
其子床兀儿,即燕铁木儿之父,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袭父职领北诸军帅师狱逾金山(今阿尔泰山),攻八邻之地。因其屡建大功,大德三年(1299),拜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太仆少卿。大德七年,拜骠骑卫上将军,枢密院使,大德十年拜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士拜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钦察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仁宗即位(1312)年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床兀儿备受仁宗尊重。英宗至治二年(1322)死,享年63岁。累封杨王,子六人。燕铁木儿答刺罕,太师,右丞相,太平王;撒敦,左丞相;答里,袭封句荣郡王。 Jr2x`^aNO  
KkD.n#A  
燕铁木儿,统揽军政大权,恣意专横,家霸天下,严重地威胁了伯颜集团的政治利益,致使伯颜集团借用元顺帝的皇权来铲除燕铁木儿集团。1333年,燕铁木儿死后,其弟答里、妹(皇后)、其子唐其势、塔刺海及其朋党先后被杀,燕铁木儿家族危在旦夕。符合“元顺帝听信谗言欲诛杀,九子一婿被迫逃亡”的特征。 6>  L)  
nf%"7y{dd  
元顺帝时期(1335年10月),燕铁木儿弟答里、子唐其势以及晃火铁木儿等之子孙被流放于边地。又因燕铁木儿家族的封地大都在今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南京、上海、江西上饶等地,其子孙被流放、逃匿南方的可能性大。 8VWkUsOoI  
c>~q2_} W(  
U<|hIv-&  
《余氏宗谱》中“铁木健”曾被封为“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之记载,又《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1333)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铁木健”的特征。故可推定“铁木健”应为不花铁木儿。 EdC^L`::  
4Y'Kjx  
3QZ~t#,7ij  
既然铁改余的先祖是燕铁木儿家族不花铁木儿,那么《余氏宗谱》为何要写成“铁木健”、是显宗四子呢?这里隐藏着一个六百多年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个除了先祖们外后人如果不认真研读《元史》也永不知晓“铁木相府”曾被当作逆臣的秘密。在封建门阀观念、忠孝仁义盛行的社会里,谁会把一个逆臣家族成员认作自己的祖宗呢?其实,先祖们并不希望子孙们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他们颇费心智巧妙隐藏“不光彩”历史的同时让后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虚拟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显宗四子、南平王铁木健”令人费解,雾里看花。传记了“余本元朝宰相家”“东路蒙古元帅”“听信谗言被追杀逃亡”真实史事。一虚一实,使子孙们不得不去研读《元史》解读秘密,寻觅先祖们真正的足迹。 $E >)  
RX"~m!26  
人们或许要问: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1335年, “红巾反乱”是 1351年,两者相隔十六年,这与“红(洪)军赶散入西涯”有何联系呢?从时间上看,他们在流放南方途中根本不可能遇上“红(洪)军”。那为何有“红(洪)军赶散入西涯”呢?也就是说,在入西涯之前,先祖们就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今安徽、江西等地了。《余氏宗谱》里先祖们改余之前的铁姓及名字都已是汉姓汉名可以证明这一点。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只要把原姓原名换掉就可以了,即改为铁姓。入西涯分手时为何还要改呢?这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同而目的不同。第一次改姓时,南方的疆土仍属于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改姓换名以躲避朝廷的追杀。第二次改姓时,元朝即将灭亡,天下将是汉人的天下,改姓换名则是逃避“红(洪)军”的追杀,如果仍姓铁,汉人容易与“铁木真”之蒙古人相混淆,招来杀身之祸。 0b3z(x!O  
I k[{,p  
余姓起源传说 !et[Rdbu  
链接:http://blog.soufun.com/12793330/1772382/articledetail.htm _=g;K+%fb  
离线santmat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8-22
Re:推荐一篇余志勇的博客:余姓起源传说
对不起,是余志勇的博客,名字打错了。
离线余从众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8-24
余姓与铁姓、金姓的关系 余姓的来源 g$P<`.  
g.9:R=JPT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w,/&oe5M+  
'1u!@=.\G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dB/SC-^U  
G5K_e:i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rwe|"8m?u  
{TV6eV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b7nER]R  
`_*NFv1_  
铁姓的来源 265sNaX  
|` +G7?)Y  
铁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卫国有铁丘,住在那里的商朝王公后人以铁为氏。郡望:淮南郡(今安徽当涂至铜陵一带)。 e,0y+~  
名扬蕊榜  忠著旃常   m:{ws~   
    上联说宋代人铁南仲,中进士,有文名。蕊榜,指进士榜。唐代进士榜在夜里用淡墨书写,因世传大罗天(道教指最高天)在蕊珠宫(神仙的宫殿)放榜,当时人们又认为登第如登仙,所以称为"蕊榜"。下联说明代河南邓州人铁铉,洪武年间由礼科给事中调任都督府断事,太祖亲自为他命字为鼎石。惠帝时为山东参政,燕王朱棣(成祖)起兵攻济南,他亲自登城守御,多次打败燕王兵,升兵部尚书。朱棣大军已渡过长江,他仍屯兵淮上,终于兵败被执。朱棣即位后,他不屈被杀。 >#j f Z5t  
    旃常,旃与常,旃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 AzwG_XgM)  
:gvw5h%  
先祖瑞或其先辈在蒙古军队西征时,被从波斯化的阿富汗地区(阿富汗现官方语言是波斯语和普什图语)突厥种族中括到中原地区。先于1263年到颖州冶铁。或因冶铁,遂以铁为姓;或按照突厥回回取汉姓的习惯,以突厥人的惯用名中铁木耳、贴木儿塔识等的首音节铁或贴为姓(铁、贴在当时互通用),且铁木耳含有刚强的意思。 q!5 *) nw"  
     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为解决襄樊之战军饷问题,瑞祖被征编到邓州军屯。 $Bd13%>)  
     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瑞祖因军屯改民屯,遂以务农为业。 jZ;dY~fE  
     瑞祖生子自修,业农;自修生子仲名;仲名生三子:长子锺、次子镗、三子铉。 &;D(VdSr9  
     祖讳铉字鼎石,行三。色目人(回回),1366年1月6日生于河南邓州三里桥铁家营,卒于1402年靖难之役。以下是《明史• 列传•铁铉传》(张廷玉编撰)所载铉祖生平:   BV9%|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2#v`Z=L;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N0D)d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E903T''s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10月17日)。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b0~AN#Es  
     明弘光帝追谥铉祖为 “忠襄”。 e@-"B9~   
     清雍正元年(1723年),邓州知事、楚黄陈大年等在今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为铉祖建遗像墓。 3E!#?N|v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为表彰铉祖“忠烈”,命山东盐运使阿林保为其建祠。阿林保选址济南大明湖畔建铁公祠。 GS%i<HQ3  
     乾隆帝特赐“忠定”谥辞 m]bv2S+5y  
策励守城    气吞伏版 1I?D$I>CV  
才能优裕    志节坚刚 4{:W5eT!/  
    铉祖于靖难之役后遇害,其所生八子成为偃师、沈阳、青州、常德、内黄等族支的始迁祖。 *cdr,AD?lH  
    因靖难之役的影响,铁氏家族为避害而改有邵、沅、满、买、失、马、李等姓。 `ym@ U(;N  
_]"5]c&*3  
金姓的来源 k,L,  
_}X_^taTZS  
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云: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后”。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东夷族以鸟为图腾,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  手工业和农业。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号为金天氏。《帝王世纪》上说: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氏。   U9D4bn D  
g)*[W>M  
另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音密滴)。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武帝派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击匈奴,收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金人”即金佛像,是匈奴王族立以祭天的。这年秋天,休屠王的太子日磾随浑邪王归汉,因日磾笃实忠诚,为汉武帝所信爱,武帝以其父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其子孙世代姓金。金日磾家族自武帝始,七世皆为内侍,与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   `;7^@k  
DiK@>$v  
除上述两支金氏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唐时新罗国王姓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  
从众余氏族谱调研组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8-24
这种文章本论坛多了去了,不少都是从这里转摘过去的,希望多看看本论坛的文章,用不着把这类文章重复的转来转去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