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6阅读
  • 0回复

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品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柳阳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8
— 本帖被 washington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3-09-25) —
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品华 2)U3/TNe  
余品华简历: )>=`[$D1t  
    1935年1月出生,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带头人。1957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1962年毕业后在江西省委党校任教。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所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在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a]+xL  
"乐观、开朗、直率,拿得起、放得下",余品华如此概括自己的性格。这位已有55年党龄的人大校友,一生保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江西埋首耕耘了40余年...... IQH;`+  
    在政治运动中读书余品华的青年时代乃至她在人民大学的求学经历都与共和国的政治运动不可分割。来到人大前,余品华在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师范翻译系已经学习了两年,她成绩优秀,已经准备赴苏留学。后来俄语学院因为政治原因停办,教育部允许俄语学院的学生转学重新填报专业,"那时也不知道哲学是什么,觉得挺新鲜,就报了。"然而,正是这次转学,让她与中国人民大学,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一段不了缘。1957年,余品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专业,从此开始了她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漫漫征途。 S46[2-v1  
    1957届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招收的第二届本科生,学制五年。在余品华看来,这五年影响了她的一生。那是一段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艰难时期,政治运动频繁,学生也成为各种运动的重要参加者。这五年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艰难苦涩。五年中她始终是党支部书记,也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众运动,实践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她曾组织同学们到四季青人民公社劳动锻炼,向群众普及哲学,给工人、农民宣讲《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后来北京市委在全市组织向群众普及哲学,还请她代表学校去介绍经验。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余品华感慨地说:"我们参加了密云水库的建设,经历了'反右派'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也经历了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我作为党支部书记,带头将自己的粮食定量从一个月30斤减到24斤,一天吃的粮食还不到一斤,经常饿肚子。在田里劳动的时候,大家还捡过包菜叶煮来充饥。但大家也都凭借着毅力硬挺过来了,从没人有怨言。"频繁的政治运动、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未使这些顽强的人大学子荒废学业,相反,他们抓紧在学校里的有限时间刻苦学习,知识都掌握得十分牢固,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高级人才。余品华说,当时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除了中国古典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等各种人文科学课程外,也有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重点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当时,给哲学系上课的老师都是国内比较有名的老师,这些老师授课非常认真,同学们也很刻苦,"大家都是一个心思,就是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0(4wZe~?  
     人大经历铸就一生五年的时光是短暂的,但正是在人大学习的这五年经历铸就了余品华坚忍不拔的性格,也奠定了她一生的事业。"在人民大学学习的五年对我来说,毕生难忘,是人生极其深刻的经历。"每每谈及那一段无悔的青春,已逾古稀之年的她都会满怀深情地说起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有激情澎湃的记忆,亦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很自豪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我这个党支部书记不但学习成绩要在年级里做出表率,也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社会工作,为同学们做了一些实事,那段时间的锻炼对我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领导组织能力、演讲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她和同学们还曾下乡与农民共同生活,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吃在农村、住在农家、劳动在田间地头,与普通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同学们聚会时融洽气氛和深厚情谊依然历历在目,我们还曾专门故地重游,回到乡下重访当时的房东和街坊四邻。当年跟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玩耍的小孩子,现在都成为当地的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啦!"余品华高兴地说。"人大的校风非常好!"谈话中,余品华反复强调着她对母校的印象。她认为人大从学校领导到院系领导都延续了当年陕北公学的优良作风,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讲课从来不会空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老师从不摆架子,总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学生也与老师感情深厚,无话不谈。良好的学术风气给学生们创造了讨论、请教问题的自由和空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理论功底积淀得更加深厚。"有一次老同学聚会,回首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真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打下功底是在人民大学!中国当时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才的基地是在人民大学,特别是在校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我们终身受益匪浅!"余品华谈到母校的时候总是饱含着激情,她说:"在母校五年的学习,为后来我们年级绝大多数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校园是锻炼思维、孕育智慧的舞台,余品华对此深表赞同,她至今仍然保持着大学时代养成的很多好习惯。"回顾母校五年的教育,培养了我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勤于读书、写作的习惯。我已经70多岁了,但思维活跃和开阔的程度不会输给你们年轻人",余品华乐呵呵地说。在人大求学时,老师强调哲学是最高的抽象思维,需要广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于是她就关注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经济等各学科的发展,努力学好学校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同时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哲学以外的学术文章增加课外阅读量。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这一习惯,每天坚持看新闻、读报纸,关注多门学科的前沿问题。社会实践是锻炼人、塑造人的熔炉。大学期间,余品华和同学们多次下乡劳动,割麦子、吃粗粮、和农民打成一片,这些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经历,却是人大留给余品华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劳动,她形成了关注工农大众的情结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成为她后来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重要动力。大学期间社会工作和各种运动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却使余品华养成了挤时间学习的好习惯,也成了让她津津乐道的在人民大学学习的"副产品"。1962年,余品华以优异的成绩从人民大学毕业,回到了江西,在省委党校任教。上世纪80年末,她又来到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在这个哲学理论工作的平凡岗位上,余品华真正踏上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之路上追问真理的不悔征程。 RI%* 5lM8;  
    理论阵线上的人民代表面对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成绩,余品华很谦虚地用了"平庸"这个字眼。这是一个默默奉献的理论工作者对自己的评价,她没有创造过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平静地工作着,一干就是40年。她说:"我的工作中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大事,只是力所能及地去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好,我的理念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坚定信念不改,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和做人的尊严!"几十年中,余品华从事研究工作遇到过很多困难,"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尤其让她难以忘怀:十年间,所有理论研究工作陷于停顿,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她被下放到江西革命老根据地大茅山,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方圆几十里看不到人家。她每天清早起床就要扛起大砍刀,走很远的山路,爬到高山上砍茅草。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因为夫妻两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没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能寄养在一户农民家里。上世纪80年代末,她终于回到了研究所从事自己心爱的研究工作时,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研究环境很困难,办公条件很简陋,但她还是坚持留了下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直至退休。20年来的辛勤努力,余品华成果颇丰,不断有理论著作、论文问世,她也成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和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我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入党55年对党的感情始终不变。"谈到工作的感受时,余品华再次表达了她对党、对马克思主义无比忠诚的信念。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默默奉献的忠诚党员。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余品华当选为光荣的人民代表。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期间,她多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商议和决策过程。"五年来,我学习了很多东西,真正体会和感受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中国的民主政治是怎样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担任人大代表的经历使余品华的理论研究又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如今,余品华已经退休,但她依然关注国内国际政治,关注着她所热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也依然关注着培育她成长的母校。"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建立起来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她保留了党的优良办学传统,这些年母校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坚持创办国内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办学目标,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为母校的兴旺发达感到自豪。我作为一位'老学长',希望在校学生能够了解母校的历史,继承优良的传统,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学有所成,为国家多作贡献!"这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母校的感情是如此浓烈,这位谆谆教诲的学长对在校学子的嘱托是如此情深意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