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36阅读
  • 1回复

[族谱知识]《修家谱:今冬行走在民间的热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4-16
— 本帖被 thinfo 从 寒喧时间 移动到本区(2007-04-28) —
  皖西编修家谱盛行于明朝后期,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家谱在皖西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纂修体例上,而且在刻板、装祯及编修风俗上也得到了反映。为了进一步对皖西的家谱史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本报记者专程前往皖西地区对当地的家谱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了解。 ZOx;]D"s  
'l-VWqR-  
  一、皖西家谱的渊源 \oP  
>F/E,U ]  
  皖西六安下辖六县一市,是安徽省家谱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皖西地区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家谱多达30余种。这其中又多以清朝至民国期间所编修的刻板印刷谱为主。当地家谱编纂大致都是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盛行的,在编排方式上基本上都沿袭“苏式体”或“欧体”,并将世系图和世系表合二为一,而且还加入了部分祖先画像和一些社会名人雅士为本谱所写的序、跋、传等。 :U @L$  
nGTqW/k[+s  
  谈到编修家谱,每个姓氏都有一段说不完的故事。余氏家谱今年已经是第九次续修了,按照当地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的标准,这套家谱距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了。余氏家族老家在江西瓦西坝,据家谱记载,在北宋年间为躲避金军南侵,由一位叫余冒昌的余氏祖先带着余氏家谱谱头及家族成员迁移至大别山湄河,并在此安家落户、结婚生子。战乱结束以后余冒昌病死并葬在湄河,后由余冒昌的两个儿子余承禹、余承启带着母亲重返原籍。历经三代后,在元朝正元年间为了躲避朱洪武战乱,余冒昌的后人再次进山,尔后在此扎根。由此传乘了大别山余氏一族。 &G3$q,`H  
V<KjKa+sG  
  在1983年余氏宗谱第八次续修中,当时由于各种条件相当有限,加之主编修者文化水平不高,在家谱内容的修补、整体的统筹安排上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得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投入到家谱的编修中。2002年中旬,余氏家族在金寨梅山召开了一个有几千余氏后裔参加的“九修余氏家谱筹备大会”,主要商讨准备第九次重新续修的余氏家谱。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九修谱”的编排质量,经家族内部协商,通过家族成员民主推选,成立了一个“九修家谱董事会”。董事会下属二十八大支房,各支房又同样组立一个领导机构,下属各分支房。董事会的四位成员全部都是国家二线退休的公职干部,这样在家谱校排上、以后的工作协调上都有了统一指导。同时在家谱格式划分上和谱牒顺序编放上使之更加规范化。 Ka"1gbJ|  
iX>)6)uJ  
  二、余氏修谱 ,^@/I:  
$@WA}\D  
  “工程是浩大而繁杂的,一项家族成员登记表就复印了近万份,每张正面写上这户家庭出生人口、年月日及现状,反面记载已过世成员名单,包括死亡时间、安葬山向、继承人”。九修余氏宗谱领修人之一余玉何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现在余氏家族开支散叶,住得非常分散。 :QMpp}G  
;9uDV -"  
  有些多年失去联系的家族成员为了查询其下落,往往是搬出“八修”时的老谱,从他的前一两代开始查起,在摞起有近一米高的家谱中一页一页找、一张一张翻。找到他的祖辈后,再按照家谱上记载的老地址去跋山涉水地逐一查询,具体再不清楚就向当地人询问,这其间要是有地名更改的或是家族成员迁移的、失踪的,查询起来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一次为了寻找在家谱上失踪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余氏本浃公一房人,他辗转几百余里。本浃公一房在1940年第七次续修谱中还登记在谱,到1983年第八次续修谱中就失去联系下落不明了。 1.a:iweN  
c{i\F D  
  最后,他根据“七修谱”中记载的老地址一路边走边问,找到金寨梅山,到地方一问,方知,早在20年前金寨兴修梅山、响洪店两大水库时就移民走了。无奈之下根据当地人提供的“或许在霍山这一带”这个朦胧的地址,又从金寨翻山越岭直奔霍山。又是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询问,最终在霍山县、桃源河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了余氏本浃公一房得现存后裔。而此时,距离他从家出来已有20多天的时间了,身上所带的微薄盘缠早已用尽,在后来的寻找中几乎是靠乞讨度日。找到余氏本浃公一房后裔时,倔强的老人再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36 ]?4, .  
&tlU.Whk+  
  在寻觅家族成员当中余玉何究竟翻过多少谱本、为此熬了多少夜他说不清楚,他只记得锁在自己家中的一整个书柜的家谱,几乎每页都看过。在近长达一年多时间寻找余氏散落的家族成员中,余玉何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手机费用一项每月就高达1000多元,走过的路程可以横跨霍山、金寨两县,范围达几千公里。统计余氏现有家族人口达17000多人。 !\q'{x5C  
74KR.ABd  
  登记表收入谱堂后,按照各房分支装订成册称为“亲恭表”。在草谱编排当中为了做到尽善尽美他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从“谱头”到下面28大房再到各大房的支谱统一采用“苏式体”编纂。 3+I"Dm,  
R!:F}*  
  据当地盛传,家谱编纂最初是在南宋时期,由当时的欧阳修、苏洵所创立,起初只是为了记载家族内部名人逸事,成员的居住、分布状况,以便后世子孙好寻根问祖。尔后,旁姓家族就争相效仿,家谱编修也就沿袭他两人的编排风格,后人称之为欧式体、苏式体。 +Ui%}^ZZ  
-QQU>_  
  所谓欧式体也就是家谱在编修过程中采取横向排列式,长辈放在开头,先记载长辈的生平、做过事情及生还情况,如果过世,要详细记载死亡时间、埋葬地点。下面才是子辈、孙辈依次类推。苏式体采取竖向排列,在家谱的正面记载生存者、反面记载死者。而且记载的程序是以时间为经、人员为纬编排时按照由先到后的顺序,父辈记载完了再记载子辈,按照皖西方言称作为“父子不相见面”。这样的编排方式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stOD5yi  
lZD"7om  
  三、修谱也有“规” ~*RBMHs  
sW@_q8lG  
  据谱房负责人介绍,在编修家谱过程中,由于耗时长、开销大。所有活动经费来源都由各家族成员上缴“丁费”来予以维持,根据各房人员的多少,所交纳的“丁费”也有所不同。按照人均计算,平分到每个家族成员每人在10元左右。对于收取“丁费”,家族有部分成员还不太理解,认为交多交少一个样,后经过本房负责人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也都交纳完毕。对于那些痴呆户、特困户经“董事会”研究,采取本人力所能及的交一点,所在的支房赞助一点,这样体现出大家族的温暖。为了把钱更好的用在刀刃上,董事会对“外出办公人员”特定了一套消费标准,如外出住宿不得超过15元、吃喝不得超过10元等。 oBWa\N  
- !s=`9o  
  草谱编排完以后以各大房为单位,一房一套支谱,再由各大房分发给各支房进行校对。在经过一校、二校后,三校基本上就定稿付印了。一套完整的家谱不可缺少的还有个谱头,谱头主要记载祖先遗留下来的家训、家规,教育后世子女在做人、做事、持家方面要遵循祖训,还详实记载了一些家族名人对国家、社会所做的一些重大贡献,以此来激励后人。一般的谱头还保留了一些社会名人贤达为家谱所写的传、序、赞、跋、记等,以此来显示本家族地位的显赫。 /Au7X'}  
mUwGr_)wj  
  对于一些违背祖训,危害社会安定、国家团结的家族成员,在皖西苏氏宗谱上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违背祖训、危乱天下者……春秋二八逢丁祭”,意思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违背祖训,危害社会安定、国家团结的家族成员到每一年的二月或八月逢天干“丁”的那一天到家族祠堂由家族其他成员在祖先灵前开会处理。像这样的子孙如直接记入谱中就有辱家声,一般采取除名方式,俗称“出族”、“出谱”。 uS{WeL6%  
u!I=|1s  
  在家谱编修接近尾声时,各房头负责人坐在一起对于家谱上所剩“辈分”进行摸排,尔后决定对后几世取多少代“辈分”每个辈分取什么字,每个“字”的内在涵义,并在谱上一一详注清楚。修谱结束时,召集全体家族成员在一起“祭斋”,并把一套完整的家族通谱供奉在家族先人的灵位前,鸣炮奏乐、焚烧香烛以示对祖先的缅怀。最后,按照各房的先后顺序逐一在家谱前跪拜领取,回家后用红布包裹或放在谱盒里供奉在香桌上。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5-24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5-24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