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368阅读
  • 28回复

开化县芳山余氏溯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6-25
鸟分飞创大业——芳山人之创业篇
芳山经过五次特大灾难,村庄被洗劫一空,人员伤亡过半。幸存者就象失去老巢的孤燕,含悲忍泪处理了后事,振了振翅膀,义无返顾地飞向四面八方,要重新找个安身立命之地,开辟新的生活。
余宗秀是最早离开故居的,自己没有受到伤害,而一个功名在身的儿子却在第一场无情大火中就被活活烧死了。长歌当哭,他恨透了惨无人道的元朝统治者,决心脱掉官服,穿上草履,“义不仕元”。带着劫后余生的老婆孩子逆着溪流往深山偏坞里逃奔,一直跑到风景秀丽的峡川(即现在的阳光村)才站稳了脚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开发,荒山变良田,小小的峡川村已容纳不下与日俱增的人口,先后有12位太公分赴到12个地方去发展。过了若干代,到刚直而倜傥的熙昂公手上,与兄熙俊公共同“承先人业而增廓之,家资累万,田产三十余顷,号为素封”,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大地主。
RW<10:  
人怕出名猪怕壮。明朝成化丙戌年(1466),山上的贼寇突然多了起来,当地有几十个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秘密相互勾结,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闯进他家里抢夺财物。刚好被熙昂公看见了,喊道:“你们都是我自己村里人呀!为啥……”。那些丧心病狂的家伙见事情败露,于事不利,怕他张扬出去,所以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绑架到墩南庄舍予以杀害了。当年,余熙昂才24岁,还没有生孩子呢。不过,原配夫人汪氏已经怀孕在身。她怕自己保护不了肚子里的遗孤,乃偷偷藏匿于枫林外祖父余善宗家,得到善宗夫妇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这年12月顺利生下了遗腹子余联明,并且在他家里抚养长大。联明公到13岁,第一次进阳光村拜见各位叔伯兄长,大家初次见面都感到陌生、诧异。一会儿,兄长改容安慰他说:“自从你爸爸遭受变故,家里的财产都是由我们经营管理,还好,仍同原来一样,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你尽管放心好了。”熙昂公感动得眼泪夺眶而出,说:“我父亲遭受祸殃已经有许多年了,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还没有报呢,怎么向冤死的父亲交代?总得讨个说法啊!不报此仇,誓不为人!怎么能忍气吞声在这里安心生活下去?”于是,日以继夜明察暗访,直到抓住了杀父仇人,诉讼于官府。(那天在法庭上,他)情词激切,法官为之动容。遂级申报上去,最后批文下来,将死刑犯绑赴刑场,当众砍头。仇报恨雪了,他才心安理得地回到阳光老家。 -<ome~|  
&ty-aB=F  
一天,诸位兄长在家里设宴,准备解决家产问题。酒足饭饱后,哥哥对他说:“我们战战兢兢守住祖父的遗业,已经劳累很久了。今天弟弟如果同我们分家产,打算怎样分?我们应该分得多少?难道按祖传老规矩你一个人分得其中的一半,而我们六个人共得其中的一半吗?”熙昂公动情地说:“为弟哪里敢望得到这么多的好处呢?我生下来就没有看见过父亲,邀天地祖宗之荫庇,勉强活下来已是万幸。依赖诸位兄长维持家政,以至才有我的今天。同祖兄弟七人,都是骨肉同胞,莫分伯叔、嫡庶,犹同一个父亲所生,我能得到其中的七分之一,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况且我父亲受祸于墩南庄,听说那里有我祖父的部分遗业,足够一二人的吃、穿、用,倘若能将那份产业划归我名下,让我住到那里去,早晚到父亲坟墓上看看,表示表示孝意,不亦很幸运吗?”诸位兄长拿出帐本大致上算了算那里的田亩数,不多不少,正好符合,所以就做了顺水人情,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趁热打铁,熙昂公奉陪母亲汪孺人出居墩南庄。母子俩克勤克俭,恢宏旧业,增添新产,几年下来,比往昔本应所得的那一半,不知超过几倍了。徐给事的弟弟叫徐文济,因为看到他勤于耕作,又有文学修养,前途不可限量,所以毛遂自荐,将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于他。 }[=)sb_  
C+t0Zen  
西峰余德臣,字进盅,恩贞公之子,高唐公之七世孙。初时,力单势薄,经济上遇到极大困难,家里四壁空空,没有丝毫值钱的东西;年迈的父亲孤身一人(躺在床上),无人帮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人想继承先辈遗志挽回行将彻底破产的局面,谁不战战兢兢感到为难?然而,德臣公远见卓识,立志最坚定,守约更坚决,常常叨念着光大门庭一事。所以他一面倾其所有,尽量孝敬好父亲,望其健康长寿;一面任劳任怨,独木支撑,凭力气干活。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千方百计把田地里的庄稼种好。这样连续苦干了几年,瘠地变肥田,灾年变丰年,丰年更丰收,日积月累,家里粮食吃不光,经济收入多起来了。(以前被卖出去的)房后来龙、竹圃以及宅基地,不惜花高价,仍旧把它统统买回来。他的模范行动感动了独脚精,同时也感动了十都一位家底殷实的华员外,让自己的长女带着一大片湖塘山山场出嫁给他。得臣公与华氏结婚后,内助贤惠,如虎舔翼,嫁妆丰盛,更似锦上添花。家里铜钱多得连穿的绳子都快承受不住了,多年的粮食堆在仓里吃不完,猪肥牛壮,田地园林一天比一天扩大,不仅盖了新房子,竖了仁德堂,还慷慨地拿出一大笔资金为百姓办好事——兴修水利,整理河道,在村中河面上架起了一条长4米、宽1.5米、厚0.3米的坚固耐磨的石板桥,彻底解决了村东村西过河难的问题,乡亲们都赞扬他俩有志气有魄力,并不亚于古时候的陶公猗氏。在他的影响下,到了“士”字辈,士林公自动献出良田4分4厘作为堂基,为首建宗祠,于是有了规模宏伟的启敬堂,使村庄的公共设施更加完善。 &8pGq./lr=  
j sD]v)LB  
大堑余大思,字九如,生平喜勤劳而反对好逸,其夙愿就是兴家创业。除孝养外,即务本业,东阡北陌,南亩西畴,太阳下山了也不肯收工回家,一年到头从不松懈。赋性素来屏弃奢华,讲究节约。凡日用之资,服饰之费,人家都肯花大钱买好的,唯独他爱财如命,甘心吃苦。衣服鞋子破得不能穿了,仍然不肯更换。日积月累,勤俭节约下来的东西,除必要的衣食供赋之外,全部用在发展再生产上,以致田园广拓,栋宇增新,家里简直富得流油了。 Y<jX[ET!  
P*B @it  
官台村的序西公也是创业能手。他千里迢迢来到岭里,不惜高价,把箱笼里值钱的东西都倒出来凑数,买下了村基。元朝至元年间(1271——1294),和孺人方氏带着儿子佛宝、生宝、志保、康保到官台安家落户。自己以农为本,业余教几个徒弟看风水,儿子在田地里精耕细作,老婆也不闲着,成天纺纱织布,补贴家用。勤劳俭朴的一家,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6.a5%:  
/E2P  
处士三岩公善于治理家业,主张勤劳致富,从不相信歪门邪道。埋头种庄稼,精耕细作,广种多收,总是有多少力干多少活,所以年年都有余粮。用不了几年,比先前的产业增多了不至十倍。 ~-[!>1!%  
tcnO`0moK  
良仙公,昆季二人公为长。经济富裕,善于安排生活,居室布置得很得体,余资做本钱,出外经商,利润成倍增加,家业像滚雪球似的,与越滚越大。他为人正派,办事老成,胸有畛域,不妄取不义之财,亦不轻易将自己的剩余物资随便让人。倘若遇上公正急需之人则毫不犹豫地全力应付。有一天,叔父突然遭受飞来横祸,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恶棍诬陷,差一点被置于死地。那时良仙公正在杭州做生意,听到叔叔遇难消息,马上日夜兼程赶回家,倾其所有囊中之物,进行全力营救。有钱好办事,冤案终于得到昭雪,人也很快被释放出来了。后来索性不做生意,与叔父一道,悠游东山数十年,对叔叔敬养终老。 `d^Q!QxE  
+ kT ]qH  
余赞元,号与参。性明敏,胆量过人,遇事从来不怕。任大投艰,能济以权略,办事讲究效率,不办则已,一办便成功,决不半途而废。十五岁,父亲(澹生公)逝世,由他管理田园,指挥奴婢,规划之善,老成人不能及,大家都感到惊奇众,称他为家督。广交游,能急人之难,名满省郡,一时贤士大夫都与之交欢。丙戌年,饥荒特别严重,他估计自己的所有积存的粮食,不足以赈济或暂贷给乡里人,于是拿出抽屉里所有的资金,到嘉湖一带去,籴得米几千斤,散发给乡里人,依赖这批米活下来的人很多。开阳邑侯朱大人非常看重他,每次遇到疑难事,必定向他请教,按照他的意见去办,一百次难得失误一次。 #rF`Hk:  
z?Ok'LX  
六都墩上有个名叫余锡麟字载光的私塾先生,1861年太平天国闹革命时,他家居宅不幸被大火焚毁,次兄命丧黄泉。他手无缚鸡之力,既不能象凤仪那样领兵打仗,也不敢与太平军拼命,只好自怨自艾地与长兄率子侄辈住进余氏宗祠。过了三年,太平军再次扰境,村民纷纷逃窜。其时侄儿病情极为严重,根本无法移步。眼看全家在劫难逃,兄长只好嘱咐弟弟说:“逃走一个是一个,别犯傻了。你可以带着自己的子女赶快跑到远处去避难,我只生一个儿子,病成这样,舍不得离开,生死听天由命罢了。”锡麟毅然回答说:“做父亲的不贪生而不愿离开儿子,当弟弟的岂敢怕死而擅自离开兄长吗?”于是,让自己的几个儿女先逃,他自己则随兄长留下来看护侄儿。过了一会儿,太平军入村,他俩匆匆忙忙背着侄儿登楼躲避兵锋。 l*OR{!3H$  
']>9 /r#  
有道是,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精神。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不仅证明他具有“临难毋苟免”的骨肉之情,而且体现了他“临财毋苟得”的高贵品质:原先本村有位富贵老人交给锡麟二十块银元,托他报捐“乡饮”,出逃时其银元尚藏在身边口袋里,到了楼上,恰巧面前有一堆数尺高的集体稻谷,他灵机一动,随手将那二十块藏匿谷堆之中。自己内衣口袋里另有私人的四块银元,欲再捞出来藏匿,一看兵已登楼,来不及了。锡麟的举动引起怀疑,当场被抓了起来,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袋里四块私银随之被搜去了。过了几天,太平军看锡麟系读书忠厚人,不忍加害,只得无罪释放。他回到宗祠的第一件事,是上楼查看银子在不在。伸手往谷堆里一捞,好家伙,二十块银元原封不动。为防意外,马上捞出来如数送还给那位托他办事的村老。这种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让别人遭受损失的忘我精神,确实使人感动,凡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地说:余锡麟先生真是古之君子呀!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6-25
家和族睦万事兴——芳山人之和睦篇
^&eF916H  
团结和睦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芳山余公传里处处都有“入则孝,出则悌,上下和睦,夫唱妇随”之类的记载,无不体现出“家和族睦万事兴”的传统民族意识。 RehmVkT  
_ >OP  
余恩爱,号仰山,明万历年间,受开邑举荐,负责运粮到北京,勤劳称职,为当路所嘉奖。父母双亡之后,抚养弟弟恩理、恩文,真诚实在,无微不至,而且教育有方。后来家业扩大了,索性让弟弟负责拿总,自己袖手旁观当参谋。老大当得正,老弟摆得稳。全家大小同锅吃饭,同门进出,不斗嘴,不越权,互敬互爱,生活得和和美美。里里外外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没听见过什么流言诽语,或恶意中伤的难听话。他经常对弟弟说:“我纵然不能效法张公九世同居,但是姜家大被,心里总是羡慕的”,三兄弟和背后妯娌之间,一直到死都没有提出过分家。 y7,fFUKl  
QHk\Z  
处士余松友,字范文,为人明敏多才,慷慨仗义。勤俭持家几十年,依靠先辈留下的菲薄财产,诚心诚意孝养双亲;自己因父亲亡故而失学了,却主动挑起管家的担子,把求知的欲望转让给哥哥,千方百计筹集经济供哥哥读书深造,自己则任劳任怨,尽到当弟弟的最大责任。对待父老乡亲,入孝出悌,彬彬有礼,相处十分和谐。教育子女也很有办法,所以一家人才济济,层出不穷。 ^{+ry<rS>  
/%T/@y  
余友兰,字国香,秉性刚正,淡泊无华,治家勤而俭。一有积余资金,就用来办好事。发现乡里有饿着肚子的缺粮户,主动把家里的粮食送给他吃;碰上缺少衣服挨冻的,拼命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穿在他身上;看到人家有紧急困难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时刻放在心里,一定设法帮助他摆脱困境。当年闹太平军时,灾难连连,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多得无法统计,他带头开仓放粮,设慈善局:对老弱者施舍大米,对疾病患者施舍粥饭。难民死在外面的,施舍棺材殡殓,使之不暴骨他乡,还延请道士、和尚设斋念经,超度野魂孤鬼,烧香纸锡箔给他们在阴间享用。 9c>i>Vja!  
Y6jyU1>  
星翼公,字斗华,生而英敏,年轻时就到外面去拜师学艺。阅历丰富,文韬武略,略知一二。长大了,经常来往于浙江、福建一带,或学手艺,或观风景。崇祯九年(1636),与意气相投的行人李于乔结为八拜之交,同至京都,蒙恩授备倭,因督军山海有功,升为都司。1640年,随两广军门刘若君征海乱,擒获敌酋。1644年,因国体改变,不愿仕清,同刘若君、建南道严御风,隐遁古田县。到皇清戊子(1648)回家养亲,隐德乐善,寄情于山水之间。平生喜欢博览群书、延师教子,对维护良好的乡风村貌也起了很大作用。遇有打架斗殴事件,总是和颜悦色,用正当的方式方法去劝阻,尽量不伤和气,争取和平解决争端。谁办善事,全力协助,从来不怜惜自己的钱财。至于亲睦宗族、信待朋戚、施药济困、捐资周急、恤孤怜寡、抑强扶弱等等善举,更是多得数不清说不完。 2.q Zs8&  
1W USp;JMl  
广如公孤苦零丁,靠继母养大,深知入孝出悌之重要,更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阶级弟兄,孝友义狭之事,枚不胜举。某日,遂邑洙水人到开化六都买了一个姑娘想带回去做奴婢,成交之后,姑娘哭着不肯离开,闻者皆感酸楚。广如过意不去,慷慨地从袋里捞出钱来替她赎回另外嫁人,自己则毫无市德之意。 /Ew()>Y  
/vQ)$;xf#  
余是亨,字嗣范,性聪敏,有文名。对待自己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亲贴心贴骨,不算希奇。希奇的是还把同父异母所生的小弟弟视为嫡亲骨肉,不分你我,服心服意一手把他抚养成人,还绞尽脑汁为他建家立业,真是很不容易。到头发花白了,相互之间没有红过一次脸,争吵的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难怪人们称他为“端人正士”。 9 [eiN  
2I.FSR_G?  
余肇銮,字莲洲,(六都)增生巨溪人。从小出继给伯父余星耀名下,对待嗣父嗣母如同亲生爹娘,凡事千依百顺,处处周全。嗣母胡氏去世了,举哀尽致。地方上依照贯例积极为其请旌表彰,建立节孝坊。生身父亲叫余时宜,死时,二弟起麟、三弟绍元都很年幼,管理家务的全副担子自然落在肇銮肩上。他责无旁贷,不辞劳累地安排生产生活。看问题很有远见,认为绍元生性活泼天资聪明,智力值得开发,所以排除干扰,集中财力把他送到维扬仪征书院去读书深造,后来榜上有名,真的成了栋梁之材。叔祖星光有痼疾,他负责疗养。从叔祖葆光死得早,留下的孤儿还很小,堂弟起垣贫弱无依,均一一为之收养婚娶。有这样的目光与心意,村里没有哪个不钦佩和敬重他。俗话说得好,家里红不红,先要看长兄。长兄走得正摆得稳,对弟弟的影响是很大的。二弟起麟对兄长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非常佩服,也非常谨慎。每次看见哥哥经过,必定垂着双手恭敬地站在边上,哥哥问话,极有礼貌地回答,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肇銮总理家政时,有的人向他挑拨离间,说些不中听的话,他就严肃地回答说:“我哥为三弟读书着想,所以长期当家,没有别的意思呀!”旁边听到的人都感到很惭愧很羡慕。他妻子死了,没有再娶,为的是怕影响兄弟团结。他家一连好几代都不分家,共同坚持在一个锅头里吃饭,人们都说这是肇銮、起麟孝友感化所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一村的余烩(字九峰),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他与弟弟到老都不曾分开吃过饭。他常常说:“我们三兄弟,生则同锅吃饭,死则同坟埋葬,才能对得起同胞之情谊”。生平尊师重道,所以一家多出读书人。他们死后留下遗书:“葬杭州桃花岭,并立祀产祭扫”。 ;z:Rj}l  
\8{SQ%  
西峰余母汪氏孝公婆、和妯娌的贤德大家都知道。后来公公去世,婆婆年纪大怕麻烦,叫大家分家。分家时,她都听从丈夫(泽亨公)的意见,一切田产、家具农具和瓶瓶罐罐,任凭叔叔们先选择,自己不说半句闲话。所居住的祖传房屋,他们都争着想要,她就主动让出来,宁愿自己勤苦,用纺纱织布积余的钱在宅旁空地上,竭力经营,粗粗地盖了一座茅草棚,作为暂时安身之处。隔壁有个多舌的妇女看不过意,劝她将旧宅与诸位叔叔品搭均分,她沉下脸来拒绝道:“如果那样做的话,不但内外人会在背后讲些空话,而且婆婆也会因为忧愁而增添许多白发!”她经常告戒孩子们说:“人生贵在勤俭。勤则有功,俭则有节,你们只要不浪费、不贪玩、不赌博,家业自然就会慢慢好起来,又何必效犹他人骨肉操戈,争此区区祖物呀?记住,你们不要违背我刚才所说过的话!”她带病操劳家政数年,病情越来越重,自知不日离世。一天,对丈夫说:“我的性命危险了,(我死后)除了必要的棺材和寿衣寿被外,不要铺张浪费讲排场,不要相信和尚、道士们的欺骗宣传,不要让他们来麻烦我的儿子,来伤害我家的钱财!” 9ihg[k  
:5kDc" =Z|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沧海中之一粟。下面不妨再谈一个关于坏事变好事的口头传说: @nH3nn  
a~2Jf @I3  
相传明朝中叶,某某村有个在朝为官的余射和,家里有一个年轻貌美的结发妻子,又老不正经,在外面任所纳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娇娃为妾。後来,因为局势混乱,官做不成了,只得忍痛割爱,抛开娇妾,偷偷跑回老家。妻子看见多年未归的丈夫突然回来了,且惊且喜,晚上关起房门早早就寝。久别重逢,夫妻恩爱,本是天经地义。可是,不知怎的,却惹恼了门外的一只膘肥体壮的大黄狗。它咆哮如雷,又吵又闹,还把房门踢得砰砰直响。射和想,这只畜生也太不识相了,我们重温旧梦,与尔何干?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披衣起床,边吆喝边找木棍,打算好好教训教训它。谁知刚把房门打开,尚未举起木棍,凶狠的大黄狗就象见了仇敌,张牙舞爪直扑上来,射和淬不及防,嘣哒一声,便扑倒在门坎下。这时的老婆,坐在床上简直吓呆了,不喊不叫,更忘记了下床帮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与恶狗搏斗,为恶狗所伤。 \`k=9{R.  
人被狗咬死,一时成了金溪两岸的头号新闻。如果到此为止,新闻也就不新了。偏偏事有凑巧,大约过了十个月,那个失去丈夫的余门胡氏,产下一个小男孩。在封建社会里,寡妇生子,已属伤风败俗,何况此子与众不同:尖觜猴腮,行为怪异,浑身上下还长满细细的绒毛。看见过的人,都说这孩子不象他爹,倒有些狗模狗样。于是人们据此猜测,莫非独守空房的官太太,寂寞难忍,同自己豢养的宠物有什么苟且勾当?
猜测归猜测,这种事关教化不堪入耳的言语,谁也不敢指名道姓。直到若干年后,那个孩子长大,蕃衍了后代,有人才在争夺水渠的气头上,撞破窗户纸,骂他一声狗养的。这一下,麻烦可就大了。他的亲属感到蒙受奇耻大辱,不依不饶,大动干戈,弄得宗族内部战火纷飞。
为了平息内乱,只得动用家法了。青嶂余氏各派头目在芳山联合开会,认定此事是由射和为官不正所埋下的祸根,所以将它定性为“射和乱宗”。大家认为此事是不堪入耳的荒谬绝论,是纯粹的扑风捉影,十月怀胎乃属正常现象,孩子奇形也非绝无仅有,这是别有用心的人所使用的离间计,我们绝不可意气用事受骗上当。经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大家统一了认识,双方握手言欢,终于平息了这场不该发生的荒唐内乱。从此以后,大家遵从祖训,互敬互让,出现了以和为贵的崭新局面。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6-25
柔中有刚不含糊——芳山人之抗争篇
芳山人讲团结讲和睦,竭力构建适合人类生存的和谐环境,并不意味无原则的退却让步,更不意味放弃斗争,对于有伤民族(包括祖宗)尊严或危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或坏人坏事,向来不心慈手软,从没有放弃过反抗和斗争。这里有三个典型例子足可说明一切。
一是为祖坟打官司。众所周知,开化青嶂余氏始祖元谅公墓坐落于七都村头后塘,原名上埂。清丈时改名仲园坪牛眠形。原御赐有铭曰:“后塘之山,卿所游焉;后塘之水,卿所湘焉。山水之间,陌阡万年。森森世世,瓜瓞绵绵。”
qh W]Wd" g  
乾隆八年(1743)冬,村头徐大补阴谋盗葬,侵犯元谅公墓界,引起公愤。1744年2月6日,六都余端曾等联名具控县主朱老爷台下。经过反复审查和踏勘,县主于乾隆十一年二月廿一日判云:“卑职查验情形,复经明白剖示,两造均有谎词。其有石碑之土堆,无论其非墓,即或是墓,断非巨泽之墓,亦非方氏之墓。若云巨泽之墓,由来已久,何以当时不立碑记,直至雍正八年(1730)大补等始行立碑?可见大补等于数年之前竖立此碑,早已阴蓄葬父之计,且又压过余镜坟拜堂一弓四分。而巨庆之孙徐正履等佥称巨泽巨庆等同葬一穴并非此处,系在大补新葬父坟堪下之左等语,其非巨泽之墓无疑。至于余宜延称系方氏金莲之墓,查余端曾等初控各词并无此语。况所立石碑在新坟之右,与镜坟尤属切近。如果毁掘,则在雍正年间,大补等竖立石碑之时,即已掘毁矣。当时缘何并未呈控?越数年后,直至乾隆八年大补附葬父坟于石碑之左,始行具控。且果系方氏乃系镜之妻室,应列葬于镜坟之右旁,又何葬于镜坟拜堂下之左?昭穆亦殊失伦。再查家谱,余镜娶郑氏方氏,而坟门上刊二郑氏附葬,此非方氏之墓又有何疑?卑职庭审之下,分析驳语,两具语塞,惟各供听凭公断为辞。余宜延等所控毁冢属虚,而徐大补等侵占余镜拜堂基地属实,且不应与祖列。断令徐大补将父棺另行迁葬,除去石碑,将此基地归于余。而余宜延亦不得籍石条即以毁冢驾控。查徐大补于有主坟地内盗葬,律应重杖。余宜延诬轻为重,亦干坐罪。姑念事在乾隆十一年正月初三日恩赦以前,概邀宽免。余俱免议,取各遵依结案。是否允协,宜合绘图具详。伏候宪台察夺,批示遵行。外存备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册者。” 府宪胡大老爷于同年12月批曰:“仰即照断,押令徐大补迁移父棺另葬,除去石碑,地归余姓执业,均无抗违滋讼。” c ?<)!9:  
gT=pO`a  
洋洋千言,板子七三开。徐姓不服上诉,官司直打到臬宪、藩宪,又持续了5年,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十一月廿六日,县主雷奉府宪牌,亲诣仲园坪清勘,欲拟大补大祊等罪。徐氏兄弟自知理亏,只得服输,于十二月初六日具立起迁限状:“今于别处初十破土、十六安葬”。雷老爷见好就收,挥笔批道:“尔既悔过,定期迁葬,本县予以自新,具详完案。至余姓坟境内,不容树立徐巨泽石碑,着即除去,并将徐大彭卖契即日徼销,均无迟延干咎”。至此,拖延时日的祖坟官司才算彻底打赢。裔孙余潜亨在《重修元谅公墓志》上写道:“……至大清乾隆癸亥(1743)岁,异姓侵占,有纂莹之举。由甲子而历己庚,七年中频歌雀角,幸遇廉明公断,牛眠复全无恙。呜呼,世远年湮,古冢多废,惟我公居者有人,行者有人,乃得保先墓于勿替也,岂非在天之灵默为之引翼也哉?” GL>YJ%  
]7TOA$Q  
二是为山场打官司。这主要发生在村与村、族与族之间的山林纠纷。拿八都西庄村来说,地处塘坞盆地中央,余姓又迁基比较迟,生产生活往往受到周边村庄的制约。它有一块祖先从马金山头村陪嫁来的山场,名叫后塘山,林木不多,绵延几道山梁,距离本村有五六里路,进出都要经过峡长的朱坞村。该村多数村民世代忠良,奉公守法,是通情达理的,但鱼龙混杂,塘里总有一些蛮不讲理的“乌青”兴风作浪,他们置历史现实于不顾,经常依仗地理之便,强词夺理,刁难、阻拦甚至公开抢夺过往西庄人的柴草或木料。一次二次,尚可忍受,年深月久,次数多了,最老实最软弱的西庄人也难免气冲斗牛,被逼得奋起反抗。历史事实证明,无论械斗还是打官司,最终失败的总是理亏的一方,西庄人众志成城,从未输过。(详见《西峰余氏发展史》18-19页 a0k;way  
三是抵抗盗匪。在这个问题上,不管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动机如何,客观上对开化的骚扰和危害都是很大的,几乎所有余氏宗谱上都按正统观点统统称之为匪,都有所指责和反抗。 |Wa.W0A  
cGm?F,/`  
康熙甲寅(1674)年,福建耿精忠为首作乱,气焰十分嚣张,已经祸及衢州严州。而当地土贼遥相呼应,纷纷汇集于州县所在地。政府号召各地绅士召募乡勇协助官兵进行镇压。余大元,字善长,当时年纪还轻,听说三叔符合召募标准,自告奋勇说:“诸位叔叔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怎么能上前线擒拿敌人?我虽然年纪小,但我身体好有胆量,让我去吧!”于是,将两个弟弟托付给叔叔,穿起军装拜别而去。不久,形势紧迫,二弟当应地方兵,却不想去,三弟大高手袖一勒,说:“堂堂七尺男子汉,怎么能老死在家里?也许现在正是为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光宗耀祖是我们男子的事!”经他一说,也高兴地穿起军装上前线去了。后来匪乱平定,论功行赏,兄弟俩都升调当官。 zICCSF&H  
Yh^8 !  
在平乱中,巾帼不让须眉。康熙初年,程孺人的丈夫余德微应募入伍,颇得州将欢迎。孺人送行时,乘机言道:“打仗像灭火一样,不扑上去,火将燎原。您如能掌握分寸,不该杀的不杀,尽量放他们活命,所积的阴德可就大了。”这一番话打动了丈夫的心,后来在剿匪战斗中全活甚众。 ckV\f({  
iO Z#}"  
1854年,广东、福建掀起农民起义,负责守卫开化县城的指挥官叛变投敌,余光亨奉上司命令,纠集乡勇杀叛徒,收复失地。一会儿,官兵失守,贼众更加嚣张,只好退回六都地方结栅造木城固守。当时,七都孔山文学余振公有个女儿与母亲同居,贼欲夹持去做老婆,公大怒,说:“振公与吾共一宗,诗礼之家那么可以受辱?。今天振公已死,怎么能让他的女儿被贼占有?”贼听他一喊,吓破了胆,阴谋没有得逞。公更为其女择配,使之得到应该去的地方。甲寅迄丙辰,开阳被贼劫掠,无有宁宇,惟六都赖公守御,学士大夫避乱者倚之如归,为众所依赖,而那些不怀好意的坏蛋,亦深深忌妒他的才能。丙辰岁(1856),为谗言中伤,抱恨而死,人人都为他喊冤。 S,5>/'fy0  
C+M]"{Y+  
咸丰八年(1858)三月初旬,太平军大股由广信退至开化……余显金避乱山中读书,被攫下山,投水而死。巨溪余毓英从训导薛芳募勇回城,与战阵亡。余仁交战死。而十一都余凤仪以战败被获,不受其职,至慑以兵,仍不受而死。西峰余某等被杀于城关南门外。余国桢、余文求、余本有、余曾麟等人,则死于夜战。墩南余肇端、余荫超、余君起、余文炳四人均不屈殉难。余金义与儿子学习礼仪时被执,不屈而死。 YL!{oHs4  
W 2[]m>;  
1861年,西匪猖獗,山谷穷搜,昊天不吊。加以大雪连绵,几乎积了一丈厚,践雪地走雪路而烂足烂腿的逃难百姓苦不堪言,倒在雪地而起不来的更是触目惊心。粗知医理的溪西余步贤面对现实,既无力施救,又忍无可忍,别无选择,乃主动站出来为政府督促军饷,后来又干脆召集乡民奋起杀贼。一直把扰境的太平军赶走,才回来帮助做善后工作。“越明年,金、衢、严道江,赠以八品顶戴迪功郎。厥后,邑尊曹、儒学教谕郑,加赠六品承务郎衔,以召国典”。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6-25
奇人奇事奇文章——芳山人之智慧篇
芳山人杰地灵,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德高望重的稀世能人。我在数以千计的传记里也发现他们的后裔中有不少的奇人奇事奇文章。现举几例,以饷读者。 7D6`1 &  
P.Z:`P)  
余德微,字思山,素性慷慨大方,能收能放,具有一颗仁者爱人之心。康熙甲寅(1674)应募参军,州将见其才能可用,即提名为卒长。当时,土寇蜂起,战火连绵,上级命他率部下前去围剿。俘虏中遇有以良民充当贼寇的,查清事实真相后,必定放他走,从不为邀功请赏而妄杀无辜。即使辕门标斩的罪犯,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亦往往替他辩白,法外施仁。对于那些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也尽量减少死者的痛苦。所以被他救活的人很多,也很感激,他们离开时,都千恩万谢罗拜泣别。后来,余德微奉命到淳安县威平镇巡哨,听说在偏僻山区里避乱的哥哥余德紫,不幸被人谋害致死。部下义愤填膺,都想屠戮那一带,以泄私忿。他怀有恻隐之心,用理性开导说:“兄仇固然不共戴天,但是,没有调查清楚,连主犯姓甚名谁都还不知道,怎么能不分清红皂白乱杀一气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冤仇而殃及千万个无辜平民百姓呢?”这番话有效地制止了不该出现的流血事件。 6"Uu;Q  
@ ^{`!>Vt  
开化某地有个贼寇首领名叫马鹏,生性野蛮,气焰十分嚣张,经常出来拦路抢劫,弄得民不聊生。侄子余大贤欲借剿寇之名,搜罗地痞流氓,扩大影响恫吓乡下老百姓,借以收取额外的地方保护费。德微公认为贼寇明火执仗骚扰百姓固然是犯罪行为,假公济私巧取豪夺也是犯罪行为,不能用剿寇的手段对付老百姓。因此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深入开邑界上的贼窝,用婉转言辞对贼首马鹏晓之以理,同时对侄儿进行说服教育,使双方良心发现,适可而止,从此乡村得到安宁,不用担心以后再发生扰乱。定州将官把余德微的制敌方法和功劳详细呈报上去,准备好好奖赏一番。可他不图名,不图利,更不图升官发财,而是急流勇退,和程氏夫人一道返回故乡,在自己创建的安乐窝里,悠闲地游玩了十余年而与世长辞。 M3tl4%j  
lsz3'!%Y)  
余一生,字国卿,为人很讲信义,是非得失分得非常清楚。村中事无大小,都要先问问他。勇敢,力气大,从不欺负人。他曾经在杭州停留过较长时间,凡是杭州城内的风景名胜,没有不到过。一天,同朋友一道外出游玩,来到帅府前,看见架上插着刀枪剑戟,他一只手拔出一把大刀,就地挥舞起来。舞了一回,仍旧插回刀架上。看他拿起放下,轻飘飘的,如探囊取物,似乎没有重量一样。守门的人看见了,都感到震惊,翘起拇指说他了不起,并且立刻报告了主帅。主帅召见他,说:“以您的奇勇,世所罕见,何不就在这里当兵吃粮,异日可备大用。”他回答说:“家里有白发双亲,没有别的兄弟奉养,不能远离。况且,这亦不过是血气小勇罢了,哪里派得上什么大用场?”坚决推辞,不愿在那里上班。当时,跟随他的人都为他懊悔、惋惜,而他若无其事,终究不因孝亲的初衷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常常对人说:“古人云‘邱园之乐,不以三公换’,我为什么要凭借一身武力去享受荣华富贵呢?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宁愿一生一世当农民。”当天就退掉租房返回故乡。 ]auvtm- [  
BEDkyz;:  
余调元,字鼎,用宾公三子。倜傥而有谋略。对于写文章一事,功不劳而成就显,可见是个难得的才子。从幼进私塾读书,老师教他练习句读,他竟然一览成诵。日记数千言,没有遗忘的东西。不用几年,拿起笔来写文章,好词佳句源源不断,风格秀丽,内容完整。认识他的人,都以大人物的标准来衡量他。十二岁时,父亲知道他有经济头脑,叫他管家,全权处理一切家务事。那时,承袭祖辈庞大的遗业,钱谷出入最为麻烦,姻亲往来,宾多酬多。他内理众务,外接宾客,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场大事处理完毕,同样意气风发,雍容裕如。他爱惜时光,一有空闲就翻开书本诵读。论到作文时,则当仁不让,与兄弟及同学展开比赛,谁也别想占他便宜。他自学成才,十九岁,成了博士弟子,乡里乡外名气越来越大。他博学多闻,秉性聪敏,比一般人高出百倍。喜欢读先秦、两汉的文章,有的人用《三都赋》、《两京赋》来考他,他只要读三四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至于钱财、谷物、税收、田亩,不看簿册,随问随答。核对之后,一百次难得错一次。 .shi?aWm  
orGMzC2  
顺治乙未年(1655),墩上村发生盗寇抢劫案,丢失了爱日堂的祠厅帐簿,眼看厅众里借出去与收进来的钱财数目找不到根据了。当其事者惊慌失措,普通村民也忐忑不安,有的说到庙里去抽忏请鬼神来指点;有的说快上坟烧纸,请祖宗来评判;也有的说,模仿康熙微服私访,悄悄了解情况,基本查清楚了再处理。鼎公胸有成竹,摇了摇手说:“算了算了,空口讲白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拖延时日,反而会引起思想混乱。还是事不宜迟,快去拿笔砚来。”于是,当作大家的面快速在白纸上书写起来。一会儿,簿稿写成,其借贷之年月日,数目斤两,及其偿还之先后、多少,一个一个去查问欠帐户,果然一毫不差。(有这样的能人在),即使想要欺瞒的人,亦相顾失色,不敢抹着良心乱说。大家议论纷纷,说:“只有五行俱下的人,才有这样的好记性。从前王粲把棋局推翻,仍能一子不误地摆回原处;崔仁师的手不拿唱本而对着听众演唱,居然一字不差。这两样本领鼎公是兼而有之”。他治理产业,喜欢宽厚,绝不苛刻,曾经说过:“绞尽脑汁搜罗财物,不光是道德高尚的人不这样做,亦不是一般人靠用心计所能得到的。” q$:1Xkl  
+A}t_u3<  
聪明,只是鼎公的一个方面,最突出的还是“友爱”二字。分家以后,兄弟间的大事小情,不分缓急难易,依然一身兼任。而人情世故处理得也很恰当,所以地方上凡是摆不平的事或难以解决的忿争,都要请他出来主持公道,再强蛮的当事人一遇上他就像老鼠见猫,就坡下驴,心气自平,嚣张凌厉之风顿时平息。至今当地老百姓还经常谈论鼎公的许多遗闻趣事。 uNyU]@R<W  
\5ls <=S.  
像鼎公这样绝顶聪明、工于心计、又热心为民众办实事的人,在六都一带是很多很多的,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再介绍一位奇人所写的一篇奇文。作者姓余,名良规(“良”是辈份、是行第),字从心,别名舟山,号太和山人。原文的题目是《心翁墓碑自序》(翁或公,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尊称),为便于阅读,我根据语意先用白话文予以翻译,全文如下: &Hoc`u  
2j s/>L0  
余从心墓碑自序(译文) OSBR2Z;=  
zL"e.  
我发现有些人写文章,往往光讲光荣的体面事,闭口不谈不光彩的倒霉事。一味地宣扬好的,隐瞒坏的,人家明明有做错了的地方,还得违心地奉承几句。我不是那种人,喜欢直来直去,宁可自己坦率地陈述自己的生平履历,直接告诉后人,也不依赖别人事后代劳,免得言不由衷歪曲事实真相。 s)-An( Uw  
&~:EmLgv  
听说先世祖元谅公自遂安萝蔓塘迁移到开化青嶂,而后查公转徙芳山。宋节度使千十五公(讳宗秀)卜居六都峡川,经历九世,才到我父亲手上。家父行联讳宽,年轻时进入过乡级学校读书,性格刚毅而屈强。三十岁那年,被人诬告。因为莫名其妙的所谓人命案,被抓起来关在光线极弱的破牢房里。即使处于这样的困境,他仍然乐于助人,使许多牢友得到接济而活了下来。他经常自己对自己说:“如果做了善事真的能得到善报就好了。倘若我冤仇洗雪了,全家团圆了,以后如果再增添了儿子,一定取名“从心”二字。在劳改农场里关了十三年,才昭雪冤屈获得释放。 ?8~l+m6s$  
!>48`o ^  
回家第二年,即弘治丁巳(1497)正月二十七日寅时,果然又生下了我这个多灾多难的儿子,于是实现诺言,取名“从心”——叫我做人要从于良心。至三月十八日,不幸母亲去世,全靠婢女喂养长大。从小耳濡目染读儒家之书。十四岁,父亲多次与人打官司(可能是与余几的争告毁坟案),因而使我不得不中止上学。至十七岁,父亲患中疯,病势凶猛,来不及抢救,卒于姑夫郑敬伦家。悲痛啊,没有听到爸爸临死前的声音,让我孤身一人,无聊生活。祖父留下的家业都是由三兄负责管外、三嫂负责治内,(他们歧视我是后母所生,并没有把我作当亲骨肉看待),我一身吃的穿的,从来没有温饱过。因为脸黄肌瘦衣冠不整,被乡里人看不起,没有哪个肯把女儿许配于我。至二十四岁,依照贯例,我参加考试,得了个县级小差事,这才依法分得少数祖传遗产。单身汉蜗居一隅,自己烧饭自己吃,勤俭节约,苦度生崖。二十七岁,因派往省里服役,获得公家优先照顾,开始在杭州定居。经人说合,与琴乡薛氏女(正德丁卯五月十三未时生)结为夫妇,幸喜得到发妻的真心协助,家庭生活才有了明显起色。二十九岁,有人在背后胡说八道,害我被开除公职,丢了饭碗。三十岁,自筹资金到江西上饶做买卖生意,不幸遭遇大风,翻了船,蚀了本。三十一岁,又想办法借钱办本回归杭州。考虑到正室薛氏四年未怀孕,为了传宗接代,又聘半楼张近桥妹张氏琉姐(正德丁丑六月廿七申时生)为妾。十一岁纳聘订婚,至十四岁正式完婚。不久,忽然听说老家房子着火了,急急忙忙带她赶回家,才知道家里粮食衣服全被烧光了,生活成了问题。三十六岁,与本族仇家打官司,反反复复,一直打到嘉兴、湖州、金华等县,或乘船,或骑马,或走路,来往奔波了整整八年,没有一处安心的地方,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真是吃尽了苦头。至四十三岁官司结束,又遭受特大水灾,田地全被冲垮。没办法,只得重新开垦从头再来。经过几年起早摸黑风雨无阻的忙忙碌碌,不仅恢复了被摧毁的财产,而且增加了不少田地和物资。有了积余就添置乡下房舍,措办器皿家具,计费不少于一千一百元。我平生最爱莳弄花卉和奇石,也爱水边的亭台楼阁,竟然忘记了自己是个身份很低的平民百姓,却总是喜欢与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来往。因为言行比较直率,不会趋炎附势,以致到四十九岁又受到意外惩罚。拿钱去赎,始得赦归。仔细想想,人生如梦,(该享受时且享受),特建厅事三间,匾名“知畏”(知道什么叫害怕)。自己又在柱子上题了一付意味深长的对联:“常畏萧何三尺法,先知伯玉一年非。”(萧何是西汉时制订法律的军师,要知道萧何的厉害,先要了解并且处理好宗族内部或自己兄弟之间的矛盾,尽可能不要触犯国家法律),以此来敲响警钟居安思危。还在原来的溪边滩涂上开垦三十余亩水田,又累石为山,畜水为湖,名曰“六湖”。在湖中央竖起几层高的楼房,门额是“舒化”二字(畅开胸怀,化解冤仇)。经常驾驶两只小艇在水面上游弋,或对着高楼仔细欣赏,使自己时时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还在湖旁建立一座总宜楼,里面存放琴书、农具,作为教育、督促子女的学农基地。平时闭门谢客,起早睡晚,尽量少惹是非。至五十一岁,一个冬天办了两次嫁妆,将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本县城东徐公义、方芹。这两个女婿都吃公家的饭,担任次要职务。儿女安置好了,我的心事也就完了,打算从此做一个隐居山林、不问国事的闲人。可是,怎么也想不到,(树欲静而风不止),五十三岁那年,熏盐院出了乱子,五十六岁那年,林巡院又出了问题,这两件接踵而来的惨案,实在与我无关,却受到了不应有的株连。到五十七、八岁,只得以经商为名,遍游浙江、福建,又索性到安徽、江苏跑了一大圈。看起来匆匆忙忙好象逃亡一样,实际是在为自己寻找避开矛盾的退路。更想不到的是,五十九岁那年,张府主(这个昏官)错误地听信了仇家对我的指控,不分青红皂白,又被判了六年徒刑。服刑仅半年,年轻的爱妾张氏竟然想不开而自杀身亡。使我既受辱于外,又痛失于内,这种凄惨、委屈的冤情是多么深刻、多么难以忍受啊!六十岁往杭州去谢孝,(爱妾死了,总得抽时间去安慰一下岳父岳母)。幸亏岳母深明大义,怜惜我的忧愤,重新为我礼聘滑河张氏(正德辛巳六月十六日生),借以延续她女儿的副室名份。这个张氏出身虽然贫贱,却粗知文墨,才干不比前面死掉的张氏差。她会弹琴,会下棋,尤其善于治理家务。还动用她所带来的私房钱,生放利息,添置家产。我暗暗庆幸,认为因祸得福,又讨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婆。受过多年教育的儿子余一清(是正室所生),这年开始进入县以上(州)学校,刚好我又接到上级指示,聘纳义官(即应聘出任有职无权的助理、代言人或某某代表)。(乘此机会,发了一点财),聘请本省工人堆砌数座假山,招募安徽银匠熔造少许杯壶。(水涨船高,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了)。自己高兴地认为一年之内得到五大幸事,承蒙老天爷转眼,才能有机会弥补六十岁大庆。更可喜的是增添了一个宝贝孙子,取名“可仕”。(可以当官的好料,浓眉大眼,颇为调皮),为我所钟爱。岂料欢声未了,悲声继至,又遭到李分巡访押往宁波、绍兴等府,委屈地发配到上杭劳改四年。刑期刚满,又遭赵院牵连而加刑。唉,为什么不幸的事总是屡屡发生,迫使我走到这种欲罢不能的尴尬地步!屈着指头算了算,十三年内,用钱赎了十九年徒刑。这究竟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我不早想躲避的办法!(走到这一步,懊悔已来不及,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好违心地承认犯罪事实,接受发配充军,为的是息事宁人,杜绝祸根。(父坐牢,儿坐牢,再不要让孙子也坐牢,真是那样的话,岂不成了坐牢世家?)六十五岁,发配到人烟稀少的澉浦所,(那里很远),一共换了七次大小船只。入盘见陆、白日海潮、六月风霜之地,哪个愿意跟我去受那份活罪?只有贤惠的张氏夫人毅然随同前往。同受甘苦,共历惊涛骇浪,真是难为她了。等到隆庆元年(1567),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夫妻双双这才得以摆脱困境,回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故乡来。这时,我年纪已经整整七十周岁了(张氏才46岁)。因此,除了往返路费,将袋里剩余的四十多块碎银拿出来,在杭州买了沙木板,为日后做棺材作准备。七十三岁,采石筑坟,作为夫妇百年之后的共同归宿。 72nZ`u  
ZF7n]LgSc&  
有的人(看见我一回来就忙于料理后事,很不理解,甚至生我的气),说我放纵、浪费、太快。哎呀呀!我小时侯失去父母,长大遭受特大灾难;买了五代的地基,造了三代的房屋;一妻二妾,我自聘娶;一男二女,我所婚嫁;石田草庐,我所创置;台阁亭池,我所建凿;什物器具,我所措办;墓坟庵屋,我自经营;棺椁衣被,我自预备,一丝一毫没有连累别人。别的人因为当官所得、经商所赚,钱财固然来得容易。像我一介庄农,素无积蓄,都是靠双手劳动所得,实在是受了苦中苦、难上难呀。哎哟哟,已经七十三岁了,才开始预备后事,不算快呀。我自己劳动所得自己花消,不算浪费呀。因为这个缘故生我气的人,岂不枉费了她(他)自己的心机?岂不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呀?(为此)特地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不怕难为情地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这不过是替自己解嘲解闷而已,哪里是因为年纪大违反常理而喋喋不休地自夸能耐呀? ZF>:m>  
b7.7@Ly y  
隆庆三年(1569)岁次己巳十月望日,七十三岁老人余良规,独劳自立。 ]]|#+$ ~  
B- @bU@H  
笔者评:读了此序,感慨良多。作者襟怀坦白,实话实说,不掩功,不讳过,想得开,放得下,一切从良心出发,遇事严于解剖自己。父亲坐了13年牢,自己一生中,牢狱之灾又占了24年,要不是年迈释放,差点没把牢底坐穿。究其原因,皆为被诬(受冤枉)。他学有渊源,光明磊落,敢于直面人生,勇于承担责任,大祸临头“更不早图避计”。为“杜祸根”,逆来顺受,“甘心诬辜认军”。看似傻子,实为息事宁人之举。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贪赃枉法,冤及无辜的案例比比皆是,而象他这样遇事沉得住气,灾难面前百折不饶活下去,而且活得有声有色的乡下老百姓,却是凤毛麟角。(真乃目光远大、顾全大局之千古奇人)。如果说他有什么不是或过错的话,那大概就是“冤枉和尚,抄掉青峰寺,为三兄葬坟”一事。不过,这只是民间口头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倘若真有那么一回事,凭他的个性,是会毫不犹豫地写进墓碑自序里的,因为实际上三兄待他并不太好,犯不着为他的后事再去跟别人大动干戈结冤结仇。青峰寺的废墟里虽然有他三兄或三嫂的坟墓,却没有足够的理由能证明是他的安排,或许是仇家刻意散布的流言蜚语,为的是向余从心脸上抹黑。值得庆幸的是,他虽然祸不单行,却偏偏福有五至:讨三个老婆,一个比一个年轻,一个比一个贤惠,而且都是杭州人;生一子二女,都很替他争气,个个有出息;一个孙子可仕,香火后继有人;家里田地房屋,依然有增无减;自己绝处逢生,健康长寿,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才寿终正寝,真正成了“仁者寿”的典型人物。 v!I z&M:z  
Ta[2uv>  
从心公文化水平不高,充其量只读了八年书(6-14岁),但天资聪慧,思路独特,有着极高的悟性与惊人的毅力,不仅会写抒情散文,而且会吟诗作赋。下面一首《自题坟前笑归桥歌》的内容与上面的自序完全相符,歌是自序的提炼与延伸。可以肯定,舟山翁、太和山人就是余从心一个。歌是他75岁所作,重点则放在73岁以后的“纳歌娇”(相当于现在卖唱的包二奶)。行文如高山流水一泄到底,听起来,似倾吐家常,如吟如唱,看上去,像放浪形骸,似癫似狂,字里行间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心情。从“七十四岁纳歌娇”、“年跻八十健如虎”两句来推测,心翁懂得享受,风流倜傥,年事愈高,活得愈潇洒,真正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哲理名言。(余炳松2008/1/12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6-25
心翁墓碑自序
 o4 "HE*  
心翁墓碑自序(原文) rx]Q,;"  
?N+pWdi  
窃见往往作文者,张荣讳辱,隐恶扬善,过近于谀(yu)。吾故自叙生平履历,直示于后。 }|-8- ;  
\p\p~FVS  
曰:先世自萝蔓塘迁青嶂,转徙芳山,宋节度千十五公卜居六都。历九世,至予先考讳宽者,为庠(xiang)生,刚介不屈。年三十,被诬人命,拘禁杲(gao)垣(yuan)。然,好施与,多活人命。每自云,如获善报、冤雪、团圆,自后有子,当名“从心”。在园扉(fei)一十三年,始得冤雪。 u ?F},VL;  
CyVi{"aF3  
越明年,弘治丁巳正月二十七日寅时,果生予,遂名:从心。至三月十八日,不幸母亡,赖婢乳。长读儒书。年十四,父多讼,因辍(chuo)书。至十七,父感中疯,卒于姑丈郑敬伦家。痛哉,不闻遗训,孤孑(jie)聊生。祖业且兼三兄管外、三嫂治内,一身口体,未尝充腴(yu)。乡人蔑视,无肯缔姻。至二十四岁,奉例清考,得充邑掾,乃分得祖业纤许。自爨而食,苦守节俭。二十七岁,因差省役,获公优助。始,就杭娶薛氏女为室,喜得内助相宜。二十九岁,被诬革役。三十岁,入饶买卖,遭覆舟伤本。三十一岁,办本归杭。思未传嗣,又聘张近桥妹琉姐为妾。年十一纳聘,至年十四完亲。忽闻回禄,急挚图归,辄知家务卸肴鲜衣,营营助内。三十六岁,与族仇构讼,反复驳及嘉、湖、金等县,奔驰舟监羁八稔(ren,),备尝艰苦,不遑(huang )宁处。至四十三岁息讼,又遭水难,田产罄(qing)没。重行垦辟,岁无虚日,忙里偷闲,颇增业次。尝置市乡房舍,措办器具,计费系啻千百。生平酷好花石台榭,忘我微薄,乐与文士往还。行颇直率,短于趋附,以致至四十九岁罚赎,始得赦归。反躬自责,特建厅事三间,匾名“知畏”。自题其柱曰:“常畏萧何三尺法,先知伯玉一年非。”以自励也。仍于溪浒凿田三十余亩,累石为山,畜水为湖,名曰“六湖”。中起层楼,额曰“舒化”。时驾二小艇于其间,瞩目关心,使时时知惊。湖旁建总宜楼,中积琴书、耒耜(lei,si),为课子督农处。杜门栖迟,至五十一岁,一冬两办嫁妆,字二女于城之右族徐公义、方芹,俱叨(tao)庶职。子平愿毕,拟作林下一闲人。尔何期五十三岁熏盐院、五十六岁林巡院,接踵遗害,实出无辜。五十七、八,只得以商为名,遍游江、闽,环历徽、浙,为逋(bu)行谢事策。孰料五十九岁,张府主误信仇报,罚徒六年。仅半载,而张氏竟以饮恨物故。既辱乎外,又失乎内,其惨屈之冤何堪耶?六十岁往杭谢孝,幸岳母怜予忧愤,复为礼聘滑河张氏,以续其女之次,才能书笼不减前张,加晓琴棋,尤善治室。移其所携,生放撑置,窃喜为得人矣。多年教子一清,是岁始入郡庠。予适奉檄聘纳义官,请越工砌搭假山数座,募徽匠熔造杯壶少许。自羡一年间得五幸。荷(he)天转眼,乃复补庆六旬,更喜添孙可仕,颇称岐嶷(qiyi),为我钟爱。讵(ju)意欢声未已,悲声继至,又遭李分巡访解宁绍等府,屈配上航四载。甫(fu)满,又遭赵院。噫,何不幸至此也?屈指一十三载内,赎十九年徒,胡为乎?更不早图避计,遂甘心诬辜(gu)认军,以杜祸根。六十五岁,鲜发澉浦所。凡七更舟楫,入盘见陆白日海潮,六月风霜之地,孰肯相从?惟张氏毅然随行,同受甘苦,共历惊怖,亦难矣。迨隆庆改元,幸宥双归。时,年已七十矣。因将往返余囊四十余金,就杭买沙木板作终年具。七十三岁,采石筑坟,为夫妇同归所。 &f A1kG%  
*c.w:DkfB  
或人嗔(chen)我为浪、为速。呜呼!少失怙恃,长罹变故;买五代之基,造三代之屋;一妻二副,吾自聘娶;一男二女,吾所婚字;石田草庐,吾所创置;台阁亭池,吾所建凿;什物器具,吾所措办;墓坟庵屋,吾自经营;棺椁衣衾,吾自预备,一毫不累于后。彼以仕官所得、商贾所入,固为易事。若予一介庄农,素无余积,俱一手所致,诚受苦中苦、难上难也。噫,以七旬有三,始治后事,非速也。自我得之、自我用之,非浪也。以是嗔我者,岂不冤哉?岂不辜哉?特叙巅末,不耻辱而少讳者,冀(ji,希望)雪我尤耳,岂予年悖(bei)而喋喋施劳矜(jin)能哉? ndB qXS  
ykx13|iR  
隆庆三年岁次己巳十月望日,七十三翁良规独劳自立。 d n%'bt  
                 q`|E9  
义官舟山翁自题坟前笑归桥歌 k9y/.Mu  
tsB}'+!v#  
笑归桥,笑归桥,归者多,笑者少。有客问我义何取?我答笑归有十好:一笑好,父母勤劳海样深,根本坟茔先做了;二笑好,自愧无一报君王,叨沐衣巾衬布袄;三笑好,继娶杭城荆布妻,琴棋书笼皆粗晓。四笑好,同胞一脉四兄弟,爱敬怡怡直到老;五笑好,存我一点志诚心,到处交游皆人表;六笑好,置买田地不能多,一子三顷仅温饱;七笑好,粗装茅屋两三堂,三代安居无人扰;八笑好,一子二婿才不才,蓝衫乌帽阶前绕;九笑好,楼台池沼连假山,提壶挚盅忘昏早;十笑好,人生五福寿为先,我逾八旬不为夭。 aO:A pOAO  
-S@ ys  
歌十笑,唱十笑,每日歌了还自笑。笑煞舟山一顽老,天边海角志不倒。果信人亏天不亏,七十归来依旧好。依旧好,依旧好,人老风流兴不老。七十四岁纳歌娇,朝丝暮竹声飘渺。再越明年筑寿基,规模仿佛如蓬岛。看来虽无大奇绝,却与寻常坟远别。粗粗石头重重叠,叠来千古无蹉跌。沙木棺材沥香穴,多少豪华不同列。身后衣衾色色全,灵前供养何必设。贫而厚葬不敢强,但求相称无容缺。自反生平无愧怍,留与后人作话说。 ;$r!eFY;  
4l{La}Aj  
笑归桥歌:晴岚半卷春山绿,遍坞甘棠花似蔟。群山擢秀护斯扦,灵丘喜遂青鸟卜。就中有水碧如蓝,穿云络石声潺潺。谁截飞虹架两壑?绿云曲转山之湾。几欲笑归归未得,却笑红颜霜鬓客。六湖双艇载香醪,花柳沿堤春一色。燕语莺声杂管弦,湖天一里相喧填。金钗半醉娇无立,分屏列坐千花前。君不见,安石东山亦高履,苍生未许终间适。又不见,种放云溪老醉翁,豹林不得长从容。不如此翁敛迹湖山间,不惊宠辱心悠然。买得多娇逞歌舞,时时笑傲春风巅。朝乐东园暮西圃,年跻八十健如虎。旧因棠坞筑仙台,蓬壶阆苑不足数。掉头长笑欲归休,山中猿鹤声惆惆。拟待山崩海亦竭,此时方与老翁别。(太和山人1572)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6-25
学未成名岂丈夫——芳山人之教育篇
芳山人在历史上之所以科甲蝉联高官迭出,除了客观上人杰地灵之外,是因为他们一贯来尊师重教,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摆在第一位。在芳山人眼里,男子汉大丈夫应是蓬勃向上事业心很强的人,一生中特别能珍惜青春期的宝贵时间,埋头于明窗之下刻苦学习,分秒必争,不怕麻烦,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出人头地,善于总结和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始终以虚心上进为荣,以骄傲退步为耻。 Ra/Pk G-7  
6W[~@~D=  
在这个问题上,说得最透彻的莫过于芳山余良弼留下的一首《教子》诗:“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未成名岂丈夫。幸有明窗并净几,奚烦凿壁与编蒲。叮咛且自殊头角,记取先人仗虎符。”看来这位白发老人从切身经历里悟出了“小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谛,所以临终前要把自己反复推敲过的肺腑之言用诗的形式倾吐出来作为非物质遗产留传给子孙后代,为的是警告那些“年将弱冠”还不知刻苦用功的无知“童子”。 |ya.c\}q  
QtQbr*q@%  
正因为许多少年儿童受了此诗的启发才学有专攻,练就了为国效力为民办事的真本领。 T/]f5/  
[ylRq7^e  
巨溪人余耀,字廷凤,号勇轩,从小尊师重道,学习用功,成绩优良,还从实际出发,学得一手用中医中药治病的好技术。 V]NCFG  
洪武年间诏天下士:“有夹一艺、抱一德者,令有司岁进,以副不逮”。他以医生的身份被送往京城。恰好宫里有人生病,服了他处方的药很快就好了,受到皇帝的青睐,任命他为院判。后来,大都督沐公领兵到广西征剿洞蛮(土匪),他随军出发。广西处在万山之中,土匪则散布在更加荒凉而偏僻的山旮旯里。那里层峦叠嶂,到处弥漫着有毒的瘴气,空中飞着的老鹰一不小心都会中毒掉下来。人中毒之后,轻则几天几夜昏昏沉沉,萎靡不振;重则会因此而丧失生命。余耀了解情况后,事先做好预防工作:每个军士发一粒药丸含在口里,一般不会生病,即使病情发作了,再吞服几粒便立即见效。所以,士兵们把他奉若神仙,就像儿子依赖父母一样。建文二年(1400),论功行赏,被提升为广西来宾县知县。工作很出色,后来不幸以身殉职。 Wh)!Ha}  
_\na9T~g  
东谷余立勋,讳泽隽,庆琨公之四子。秉性聪明,胸怀乐易,小时候拜副贡汪云鹤先生为师,虚心请教,进步极快。道德、行为和笔记三样,俱出人头地。而且又善于填词作赋,往往出口成章。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参加童子考试,次次名列前茅,同学们都把他看作是了不起的人物。(可惜家里穷,没有继续深造)。长大成人后,即做教育工作,本区马金与本乡棠谷等村都教过。他上课教学生认真负责,严而有格,惟以虚心处己、实心待人,以不误人家子弟为原则。知名人士张景星、胡家林,都是从他手上教出来的高才生。如果按照他所学的知识,穿官衣,戴官帽,自有一番伟业,足以安慰那些对他抱有厚望的人。他说:“古时候的人,顺利的话,可行于天下,否则就推迟行动等待时机,照现在情况看来,我未必能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如愿以偿。”于是,丢掉幻想,重在身边的实际民生,教书糊口,渐渐淡泊了功名利禄,还经常利用管理家政的空余时间,兼顾学习中医理论,决心像范文正公那样,先公后私,以天下为己任。又说:“当不了好官,也得做个好医生。医术虽是小道,亦是古之名士所立志奋斗的。乌在出者可以泽民,而处者不可以济世吗?”他博览群书,重点钻研,辨其是非,存其精要,力求知道原理,争取达到精通它,懂得它的奥妙之处。他的治病原则是,凡接受治疗的病人,务必达到有当于理、无害于人。所以开化、遂安一带经他治疗好的重病患者,无不钦佩他的医术高明。而称赞他高尚医德和志向的人更是一天比一天多。他说,读书以修身齐家为本,须克勤克俭,自甘澹泊。传统的东西,自有可承先而启后的。虽然习俗能改变人,连最有修养的人都难免受到影响,而他却潇洒出尘,享尽常有的天伦乐事,领略山林中之逸闻趣事。尤其不同的是,他以自己的平和、乐观言行影响别人。与人交接,无一疾言厉色,所以乡下老百姓都说他和蔼可亲。 McpQ7\*h  
-9::M}^2  
立勋公因无钱深造而兼学别样,同村余士敏,字俊臣,甫离襁褓,父即见背,虽北堂萱茂,哺乳成立,而延师训督,全藉次兄调停。初送入塾授句读,过目便成诵,时有江夏黄童之誉。次兄亦隐为欣喜,尝自忖曰:“欲成大器,必须大匠”(要培养优秀人才,必须要有高明的教师)。闻遂邑有徐老夫子讳作梅,品学为一邑冠。不惮辛勤,厚备脩脯,延请至家,诲习举业。时,同窗十数人,均具卓荦资。每评点文章时,至阅先生艺,辄节称赏,终日不绎手。先生尝语其兄曰:“令弟聪慧愈弟子,且落笔不沿时套,有名大家风格,区区一秀,何足以限之?他日捷秋闱、领春榜,(扶摇直上),可预卜焉。”后应童子试,县府具列前茅。 ,l Y4WO  
H@1}_d  
余光亨,字信则,与参公次子。性格刚直,服从大义,而才略足以济世。从小努力学习,跟着族伯犹曾先生游学,讲究甚勤,对于经史诸书无不一一看过。写文章据古证今,气势磅礴,有横扫千军之慨。十六岁补弟子员,年底考试,督学金大宗师感到他的文才奇特,将他排在许多考生的前面。不久,参加最难以对付的秋闱统考,结果不错,艺林中人着实为之一振。 v& bG`\!  
[dAQrou6P  
官台余志宽,字文烈,家贫,幼时砍柴、放牛、种庄稼。稍长,拜师学艺,能擅智巧,雕刻人物花木,得心应手,惟妙惟肖,成为著名的良工巧匠。在外面干了二十年(雕刻生崖),积蓄了不少财富。为培养人才,才舍业回家延师课读,一心教子。凡是儿子外出考试,考得好,就高兴,否则就发火。回来后勤读不歇,则又转怒为喜。严师出高徒,儿子果然有出息。 'qvj[lpGr  
g/fpXO\  
余文瑚,号淳溪,其父豁然公博学能文,晚年创建书舍,以义方教训子侄。文瑚从小耳濡目染,受儒家思想颇深。文巧而有法纪,小题文章意味深长,长篇大论更加驾驭有方,纵横发越,下笔如有神助,人们都说他具有欧阳修、苏东坡的才气。可是考起试来,成绩不甚理想,始终没有高中进士。当不了官,发不了财,只好自认晦气,蜗居在家著书立说。他的著作甚丰,主要有《漱芳轩四书文集》、《易经文集》。藏在家里,历经兵燹,留传极少。 P:t .Nr"  
O`Gq7=X  
余启科,字恩斯,为人笑容可掬,尊师重教,对子侄辈的学业十分关心,一次宴请老师,席中道及书本之事,他说:“吾侄训谟业儒,闻先生谓其文理颇通,使得名列宫墙,亦足为吾族读书种子,且不枉吾兄教子深心也。”听说侄儿大有培养前途,心里非常高兴,所以,一听到考试的消息,就摧促他赶快起程,可见其爱好斯文之品格。 ~7U~   
S YDE`-  
在尊师育人方面,芳山后裔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余宾寿及其四个儿子。寿宾公不仅自己端方正直力学不倦,成为名重一时的积学之士,而且醇厚谨严教子有方,根据他们天资的高下,学问的浅深,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各请专业名师指点。或听其游学,让他经风霜见世面,在社会实践中,去与朋友切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隆师尚友、宴享赠投之类的费用,从来不去计较。因此他的四个儿子,像八仙过海,各逞其能,一时蜚声学界,为士林所推重。 q+y\pdhdO  
>a,D8M?  
长子荐元,字剡公,初以介园为号,后又自号为水镜。资质一般,看起来有点卤莽有点笨,有的人据此说他不是读书的料,劝他放弃学习,他不承认,也不肯答应。反而暗暗使劲,放下窗帘刻苦攻读,天天足不出门外,手不释书卷,更加精益求精。坚持三年,学业大有长进,很快补上博士弟子,令人刮目相看。他无意当官,中年不再从事举子业,惟以陶靖节、杜工部等古文集来消遣。非常爱喝酒,每酒后耳热,就取《古文集》来阅读。然而,他刚方自持,嫉恶维严。乡党间,论列时事,义正词严。有片言悖义的,即当面呵叱,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曾经对他儿子余迈说:“你应严取与,慎交游。一有不谨慎,被人看轻,或失足于人,连父母都得蒙羞,这是最大的不孝。” 4a "Fu<q  
p.SipQ.P  
次子辂元,字公素,号潜斋。小时理解能力强,能辨琅琊之稻,能对杨修之课,一时翕然传诵,被呼为神童。九岁能作文,洋洋洒洒,数千言一挥而就。看见的人都说:“威凤祥麟,这是文明的好兆头。”十一岁,参加童子试,郡邑诸公赏识他,名列前矛。经常抚摸他的头说:“根据你的年纪与文章,为你推荐与宣扬,有什么困难?但是,天才卓荦,必须虚心学习,才能得到更大的成就。凡事要小心谨慎,没有速成的办法,还需要珍惜自己。”他受到鼓励,更加奋志攻苦,作文雄奇宏博,学业精进。十七岁,补博士弟子。二十岁,得奖学金,吃学校里赠送的食物,名气大极了。那时,游学遂安,与业师李人如,偕名士余知三、李韵子、黄介伯、毛将日、王信臣诸先生志同道合,组织文艺团体,课文艺号“端社”。而他则以豪迈的英姿彪炳其间,一时称为盛事。他怀抱俊才,联交端社,诸子百家书,无所不研究。他们所切磋讨论的,惟以圣贤道德、豪杰勋名为目标。后来建了小轩,取名为“潜斋轩”,其寓意十分深刻。斋前植一杏,芬芳可挹,自题于斋之楹联曰:长安不识面,窗下忽逢君。君者,杏也。著作甚富,即以“潜斋”为号,以“一杏”名编。兵火后,百不一存,非常可惜。 ^Aq0<  
/N"3kK,N  
三子调元,字鼎,倜傥有伟略,于文章事,功不劳而成就,可观其天才也。(前面已介绍)。     `x#Ud)g  
                   cKe%P|8  
四子¥元,字理,从小聪明伶俐,拜师受教,动辄不忘。写文章出手快,词采飞扬,有开府参军之誉。甲戌年十月,与兄鼎公同时参加童子试。鼎公刚成年,以例得隶诸生籍。理公文章出类拔萃,当然够格。可是衡量文气,知为少年,主考官想成全他的大业,所以暂且压住不发。考试完毕,把他的作文拿给有关专家看,大家既赞赏,亦赞同。他年轻气盛想不通,回到家里郁郁不乐,于是放弃走读书做官的路,经商于河南、江西、福建、广东一带,寻觅微利。过了一段时间,少伯之才略、长卿之风流,兼而有之。父亲想劝他恢复学业,弃商从政,他总以怀才不遇而耿耿于怀。有道是响鼓不用重锤,不忍心强迫,只好暂且由他去。这样又过了几年。一天,父亲突然撤掉他的店面、捣毁他的工具、断绝他的交游,而始终不讲明这样做的目的。他脑子一转,翻然醒悟,说:“这是家父想让我恢复学业继续上进呀!”因此,叫家童背起书笼挑起行李,到赤川明经余醒史先生家里拜师受业。第二年,补弟子员。后来声名大振,成为望伯先生的高才生。他学的是以传注为宗旨的程朱理学,联系实际,潜心钻研,尤其熟读《性理大全》诸书,其中的《训后学》,经他现身说教,一时学者翕然仰慕。 LdV&G/G-#D  
DAB9-[y+  
耕读传家的余宾寿父子是开化县六都人,所有的文化知识基本上都是从外地登门拜师学来的。那时兵荒马乱,穷山沟里根本没有一所象样的学校,就连鼎鼎大名的载光先生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离乡背井应聘去外地设帐教书。不过,他不甘心家乡的愚昧落后,正在暗中物色场地,筹划办学。 Nr4:Gih  
kI^* '=:  
载光先生,姓名余锡麟,也是开化六都人。“幼颖悟,好读书,弱冠入泮(学校),旋食饩(xi,赠送的食物,也就是学生家长轮流供饭),在外设帐(教书)三十年。”为了家乡的“育士兴学”,他真是踏破铁鞋,费尽了心机。 ;Y$>WKsV  
[1VA`:?W  
古时,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都是民办的乡学,只有国学,才是国家办的。宋朝以后,都、省、郡、邑,都设有书院,而乡下农村里则很少。咸丰辛酉(1861)秋九月,太平军进驻开化,大掠乡城,生民涂炭。同治壬戌元年,他们造反的踪迹犹不时出没,远近村落几乎被毁坏一半,老成一点的知识分子死的死、病的病,受到严重伤害。稍有良知的六都人士无不痛感文化教育之衰败,想建造书院,育士兴学,苦于兵燹连连,资金缺乏,亦无合适的地基,大家只是纸上谈兵,言而未举。那年,教读在外的载光先生,端午回家,路过阳溪口,遇上一位挑柴老人,便和他攀谈起来。经老人指点,发现峭拔的西岩洞前有半亩荒地,岩麓小溪带水,地势颇为幽雅。回村后,详细向有志于办学的人描绘那里的环境。他们说:“我们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有中意的,如果像您所说,莫非那里真的可以作为书院基址吗?”于是,一道邀请邻乡志同道合的人前往踏勘。开始,拉着藤条攀缘而上,至洞前,发现泥封洞口,只能匍匐进去。马上叫人拿来锄头畚箕,大家一齐动手,不到一天工夫,洞口打开,豁然开朗。里面却有两洞:左一小洞,潮湿幽深,堂阶宛然,中间巧生一天井,抬头可看到天上的星斗。外洞高大空旷,可容纳一百几十个人。顶崖钟乳凝结,形状像游龙,头角栩栩如生,舌端一缕清泉,摩空垂泻,滴滴答答,铿铿成韵。四壁奇形怪状,难以形容。目测地势,正可作为院址。回来后,查核这块荒业,属于巨溪余姓掌管。各乡名士共同商议,沿村挨户捐钱购买地基、聚集工匠、选择木料。万事具备,然后登山开拓。基址高砌石城数层,悬石梯三百余级,(形如蜒折,直接青霄)。洞门前兴建高大院宇,上面垂挂文昌君及唐宋诸名儒的肖像,中间开设讲堂,阶庭宏敞,安置学生座位。东西廊,楼阁开窗,可以凭眺四景。旁边还有厨房、厕所等等,凡必需的,无不俱备。共计二十余间,花费白银二千二百多两。负责筹建的,除了载光先生,还有余氏廷元、翰臣、织云、宏卓、允绶、友兰、合义;胡氏士恩、继孝;方氏宗峻;吴氏福宜等。书院初具规模后,为长远着想,又趁热打铁捐资买田。议定收来的田租,作为修理书院、聘请老师的工资及伙食费。事在人为,有志皆可成。载光、廷元等人于戎马倥偬之余,在时势极其颠沛、物力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而能兴此大功、成此美举,实在不容易啊! ,#A(I#wL~  
(^d7K:-'  
书院落成,为取得合法权利,载光先生又带头和诸位董事一道手拿禀帖请徐邑尊“乞为通详督抚各大宪衙门注册立案”,承府太尊海旌给“扶持名教”四字匾额,委派本学徐教谕送匾至书院,悬挂中堂,奖励风化。接着集合生童入学考试,瓯别文风,编班授课。这一盛举,士林中人无不手额相庆,踊跃报名在此就读,实在是千古一大快事呀。 = xO03|T;6  
Ts5)r(  
事后,载光先生应诸董邀请,欣然命笔作《崇文书院记》(此记1040字,文情并茂,许多《余氏宗谱》都有转载)。从此以后,他就不到外地教书了,受聘在此当校长。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主院掌教有年”,把毕生精力用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上,成为我县首屈一指的著名教育家。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6-25
附录
附1  开化县政协一封征求意见信 3CCs_AO  
jqUVERbc  
——先生:您好!                                                         编号:001 m=l>8  
        我县退休老师余炳松先生聚二十多年心血,潜心研究开化余氏族谱,并就历史人物宋代名将余玠的生平、死因和葬地以及辉煌战功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比较详实的史料。同时对余公正等名臣也进行了专题研究,且能去伪存真,还其历史真面目。他的研究成果已成书稿《芳山外传》,今奉稿于诸位乡贤,万望能在百忙之中,挤出宝贵时间一读,并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届时我们将召集诸位座谈,以利完善文稿,争取以文史资料的形式编印成书.以飨读者,并为开化积累文化资源,供后人参阅。 tUu ' gs|  
*zrT;j G  
此致敬礼!
开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程育全
2007年3月20日
_i =*0Q  
%bcf% 7  
为便于讨论,县政协文史委又印发了《芳山外传》讨论引线提纲 n:AZ(f   
1、以余氏芳山宗谱为基本线索,研究余氏人口的迁徙、余氏的人物、余氏的家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R]V4Hb  
2、研究余氏的意义不在家族本身,而应重在对余玠等余氏杰出人物的发掘和研究。此书稿在这些方面都有哪些可取之处?又存在哪些局限性? b9g2mWL\T  
3、余玠作为宋朝的一代名将,他与开化的关系都有哪些方面?他的生平和成就与开化有哪些渊源? mnTF40l  
4、余玠当时对国家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的军事思想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a$6F7m4  
5、村头芳山余氏都有哪些比较有影响的人物?除余玠、余仁合等,还有哪些人物值得一提?余仁合的双竹园义学对开化教育的历史贡献表现在哪些地方? 0f4 y"9m  
6、书稿中的史料有无错漏?哪些地方还值得商榷?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哪些地方必须更正? Y[*.^l._  
7、其它需要讨论的问题。 |AvPg  
~n -N  
《芳山外传》座谈会(又称研讨会)于2007年5月24日在村头镇镇政府召开。会议由县政协副主席程育全主持,有文史委主任汪宇明、县志办主编程航琛、关工委主任杨善清、县财政局长邹燕辉、县文管所所长陆苏军、县广电台副台长范华、广播节目中心副主任江芳清、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刘高汉、芳林乡退休老师余开文、村头镇党委书记汪奎福等二十余人参加。先由我讲了讲写此书的动机,接着自由发言。大家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围绕引线提纲就如何写好象余玠这样的历史人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YJ 1P  
大致为: (-ELxshd  
1、正史上没有记载的叫外传,书名可叫《芳山传记》或别的什么,定位应是文史资料。目的是启迪后人,填充遗漏; =t N}4  
2、要用学术性的考辩手法去写,切忌孤证; E"}%$=yK  
3、要以余玠为中心,突出主要历史人物,不要看成搞宗谱,渊源方面可简单些; E2|M#Y  
4、文体语体要一致,年号要统一; Cuylozj$&  
5、陈述要客观,措词要得当,处理好与外姓关系; yR5XcPoKI  
6、最好采用鱼鳞式,一片一片分开来写,或者着重写一二个。 7!qeIz  
(中饭后集体踏勘了青嶂余氏宗祠内的白虾池遗迹,提出保护方案,下午三点散会)。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6-25
附2  关于纪念余玠的建议
衢州市政协、开化县政协: 3ug>,1:6-  
南宋名将余玠(1198-1253)是衢州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史实证明,开化芳山是他的出生地和第一故乡。今年12月某日是他诞生八百一十周年。古为今用,欣逢其时,为提高我市我县的文化品位,为打响名人效应的王牌,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张旗鼓地弘扬我县(也是我市)历史上最大一位武官的不朽功勋。因此,我斗胆建议: b^~4k; <  
一、年内在荷花广场或别的场所举办一次大中型纪念活动; C]zG@O !  
二、在余玠的诞生地芳山(又名芳坞)建立一座“余玠纪念亭”,作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NV~lJS%  
三、召开一次有省内外有关专家参加的余玠研讨会(如邀请四川的陈世松、湖北的余洞华、台湾的姚从吾等); Q2gz\N  
四、广泛收集文字、图片资料,以政协名义出版一本《南宋名将余玠》。 :9|CpC`.  
在这方面,在下已有拙作《余玠神道碑评注》、《余玠年谱》和《解读余玠诰命》(三文累计58200字)分别刊登于衢州市《历史文化研究》第七、八、九辑。如再组织力量内查外调撰写几篇,估计10万字不成问题。 )uCa]IR  
(]"`>, ray  
此致敬礼!    
开化余炳松   200812
:<6gP(  
D' h%.  
附3  芳山祖居图、芳山余氏世系图和青嶂余氏迁派图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6-25
后记
对于芳山余氏太公太婆的传奇故事早有耳闻,以前只是道听途说不甚连贯,直到长大后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才想到要腾出时间把它系统地归纳整理出来,作为宏扬宗功祖德、教育子孙后代的正面教材。可是,翻遍了所有能够翻阅到的余氏宗谱,却大失所望。在所谓的芳山列传上,不仅篇数少,字数更少,最长的只有224字,一般的不超过100字,而且是干巴巴的——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张冠李戴有名无实,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有骨有肉的。既然内传无着落,那就搜集血统属于芳山而人不住在芳山的名公事迹,我就不相信从芳山走出去那么多威武雄壮的有用人才,在历史的长河里会不留下一些可歌可泣的蛛丝马迹,因此产生了迈开双腿外出寻访的意念。 :B5M#D!dO  
|lVoL.Z,0  
路途遥遥,何处是芳踪?人海茫茫,哪个能知情? &WoS(^  
史书浩瀚,业迹在哪页?时间悠久,谁还记得清? (|.rEaTA[1  
vZ/Bzy@|  
一连串的问号缠绕着我,也鞭策着我,促使我由近及远,踏遍中原大地。经过刻苦努力,终于露出了端倪。我便根据断断续续的线索觅迹寻踪一查到底。在有关干部群众的大力协助下,收集到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经过一番去粗取精、除伪存真的加工,《芳山外传》)初稿交付县政协文史委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大家在研讨会上将此前阅读初稿时的点评记录各抒己见,发言相当热烈。对我启发很大,压力也很大。会后集思广益,细细推敲,简化“余氏溯源”,第九部分推倒重写,其余部分作适当的修改补充,书名改为《历史上的芳山人》。现在印成孤本,待时机成熟,再付梓出版。 acdF5ch@  
N Obw/9JO  
在此,对有关领导以及关心、帮助和提供过资料的人深表谢意。 7dtkylW  
编者 余炳松  2008/3/12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雄彬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11-08
祖籍梅州兴宁,现漂泊在深圳。三省诚身,裔传一贯。贯公二十三世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